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本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和动向;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文献,以外文写作科研论文,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向
(一)内科学
1.肾脏病学:1)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及其治疗;2)糖尿病肾病发
病机理及治疗;3)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疾病救治中的理论及实践;4)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5)肾移植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的研究
2.内分泌疾病:1)糖尿病的发病机理;2)胰岛素抵抗;3)自身免疫性
甲状腺疾病的免疫治疗;4)肥胖症发病机理
3.消化系疾病:1)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2)难治性炎症
性肠病的治疗(临床研究);3)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的研究;4)内镜下
消化道肿瘤的治疗;5)胰胆管疾病的内镜下治疗
4.呼吸系统疾病:1)弥漫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2)支气管哮喘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治疗;4)肺部感染的临床
和实验室研究
5.血液病:1)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
重症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相关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6.心血管病:1)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介入心脏病学研究;
3)心脏电生理研究。

7.风湿病:1)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系统性
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8.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的基础免疫与细胞治疗;2)细菌耐药性机制研
究与监测;3)巨细胞病毒DNA疫苗的基础实验研究
(二)儿科学
1.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
2.呼吸道和肠道病毒的研究
3.儿童肾脏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三)神经病学
1.脑血管内介入治疗
2.脑血管疾病
3.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4.神经科临床技能
5.变性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四)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
2.抑郁症和焦虑障碍
3.精神药理
4.精神疾病的功能影像
(五)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神经影像诊断
2.体部影像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
3.医学影像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三维影像技术与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
(六)临床检验诊断学
1.临床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2.血脂分析与心脑血管疾病
3.病原微生物的实验诊断
4.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
(七)外科学
1.泌尿外科:1)泌尿系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男科学基础及临床研究;
3)泌尿系结石;4)器官移植的基础研究
2.普外:1)胃肠外科;2)临床营养支持;3)肠,胰移植;4)腹腔感染;
5)胃肠肿瘤;6)肝脏移植;7)肝胆肿瘤
3.胸心外:1)体外循环脏器损伤与保护;2)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生长激素释放肽对慢性心衰心室重构的影响;4)左室
减容血流动力学临床研究;5)心肌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神经外科:1)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颅内肿瘤,重点是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3)颅脑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5.骨外:1)脊柱外科;2)骨关节病
6.整形外科:1)同种异体全头皮、面颈部、双耳廓复合组织移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同种异体全头皮、面颈部、双耳廓复合组织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研究;3)皮肤软组织扩张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血液净化对危
重烧伤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7.皮肤与性病学:1)深浅部真菌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研究;3)色素性皮肤病的研究;4)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的
研究
(八)妇产科学
1.母胎医学
2. 生殖医学
3. 妇科微创医学
4. 妇科肿瘤
(九)眼科学
1.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
2.白内障、青光眼、屈光
(十)耳鼻咽喉科学
1.鼻-鼻窦炎的发病机理研究
2.内窥镜鼻窦外科
3.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研究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
5.儿童听力学与耳聋基因诊断,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研究(十一)肿瘤学
1.肿瘤靶向与个体化治疗
2.抗肿瘤中药的研究
3.肝、胆、胰肿瘤外科
4.肿瘤精确放疗
(十二)麻醉学
1.临床麻醉学
2.心肺脑复苏
3.疼痛生理疼痛治疗
4.麻醉药理
5.围手术期重要脏器生理功能调控
(十三)急诊医学
1.心肺脑复苏
2.多器官功能衰竭
3.急性中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3年
四、课程设置
本科课程3-4门约6-8学分)。

其中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7学分;B类:以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1-2门,6学分;C类:以各二级学科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2-3门,6-8学分,如本专业课程不能完成学分要求,可由导师指定修读本二级学科其他专业或其他二级学科课程;D类:各系(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13-16学分,其中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修的硕士课程不少于3-4学分。

基础医学开设的C、D类课程(见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其它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开设的C类课程均为本专业的的公共选修课程。

A、B、C类为必修课内容。

五、培养方式
1.第一阶段:集中学习理论和实验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学。

2.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基础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教
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3.第三阶段:进行专科定向培养,包括专科病房临床训练,专业理论专业知
识学习,实验室训练,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与临床教学等。

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临床病例讨论及学术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六、考核方式
1.全校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以笔试为主,由主讲教师负责考核工作,以了解研
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开题:在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

由教研室组织导师检查研究生的文献综述能
力,考核课题设置情况。

4.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由同一学科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
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

对成绩不合格获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一般应以临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目标。

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改进医疗技术方法,提高医疗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开发研究项目接轨。

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八、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2人,至少1人为校外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职务的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阅意见。

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含导师)3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1人。

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考核,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学位作出决议,经不记名投票表决,方可提出建议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意见。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正式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著(第一作者),发表成果必须以南京大学医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署名单位前后排列的,排在前面的为第一署名单位;署名单位上下排列的,排在上面的为第一署名单位。

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必须在毕业后一年内补充。

九、质量监测
对在校研究生全面实行中期考核,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正确判断其能否满足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事项表
注:申请学位的发表的论著必须见刊后方能获得学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