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教育三要素: 教育者 、 学习者 、 教育影响 。 (填空)

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1、 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 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 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 教育的起源问题: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 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特征:(简答)

1. 古代学校的出现的发展;

2.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征:

1、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作用越来越大

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改造、丰富或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 原始社会是 无阶级性教育 。(填空/选择)

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 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 《 学记 》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填空)

 培根 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作了重要贡献。被称为“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填空) 2 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的人。 (填空)

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填空)

 赫尔巴特的学说

① 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

② 把心理学和哲学融入教育之中。

③ 是传统的教育代表者。

④ 以传授知识为主。

⑤ 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作品——梅伊曼 (德);拉伊 (德)。(填空/选择)

主要观点:

1、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2、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 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试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4、 认为教育试验与心理试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 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基本观点:

1、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 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历史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试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可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

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克伯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填空)

基本观点:

1) 教育即生活。

2)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3) 以传授经验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3 4)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模糊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及其他社会人们的连续不断的批判。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起源于劳动。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基本观点: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 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唯一方法;

5、 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 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 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布迪厄。(填空/选择)

构成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景观:

1、 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其实和队立的根源;

2、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形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 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一个自然是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

4、 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5、 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死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纠纷的,因此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真实教育行动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 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 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 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

1、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是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 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 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 4、 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教育学即使规范性的学科,也是解释性的学科。教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规范作用是以其理论的解释力为前提的。

第二章 教育功能

 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 教育功能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辨析)

a. 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

教育本质:是教育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教育功能是教育所具有的功能, 它取决于教育的本质,并随着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判断)

b. 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

二者都是回答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其区别就在于: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能够发挥和实际发挥的作用。教育价值是人们对于“好”教育的一种期待,而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所以,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功效。

c. 教育职能和教育功能。

职能指一定职位的人完成其任务的能力。我们一般不说教育的职能,只说学校的职能。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则意味着教育功能的实现。我们可以规定学校的职能,但是不能规定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教育职能实现的自然结果。

 教育功能的特征: 客观性、 社会性、 多样性、 整体性、 条件性 。(多选)

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个体自身因素 、环境因素、 活动因素。

 我国学者关于人的啊发展因素的讨论

1、 二因素论

a:生物因素

b:社会因素

2、 三因素论

遗传、环境和教育

3、 多因素论

4、 综合因素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系统、多层次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综合作用影响人的发展。

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价值表现在:

1、 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 提升个体发展的速度;

3、 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

4、 唤醒个体生命的自觉。

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

1、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2、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 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有: 5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促进角色和职业的社会化。 (多选或简答)

 学校教育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1. 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

2. 促进个性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为社会创造财富。 (多选或简答)

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的条件:

1、 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3、 有效的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发挥教室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 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 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 教育推进社会走向民主。

 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2、 教育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3、 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教育的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选择功能 、 融合功能 、 创造功能 。(多选或简答)

 教育的其他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人口性能、生态功能、社会成层功能

 卢梭 , 个人本位的极端代表。

凯兴斯泰纳, 社会本位的极端代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它反映着办教育主体对教

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 目的在我们生活中显现的特征:(蕴含)明确的意识性、本己的意欲性、实现的可能性、实现的预期性。

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辨析)

就联系而言,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就区别而言,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