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

中国企业国际化策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一、什么是“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去开展竞争与合作。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

“走出去”是与“请进来”相互对应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

为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国制定了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新型对外开放战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走出去”迈出了重要步伐。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就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并辅之以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

二、中国为什么要“走出去”
一国经济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资本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仅仅依靠外来资本的集聚来支撑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不能持久的。

当下,中国需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全球资源、重构全球价值链、实现全面战略升级。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随着资产规模、国内储蓄、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赴海外投资的相应条件。

在政府层面上有如下四个原因。

第一是为了保证能源和资源安全,很多资金都投资在能源、资源领域。

第二是外汇储备多元化,中国外汇储备多,且大量集中在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内经济学家都在讨论外汇储备如何实现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同时也涉及中国海外资产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第三是产能合作,主要是为了寻求比较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纺织业已经开始向柬埔寨等国转移。

第四是提升技术水平和获取技术溢出。

从企业或企业家层面看有如下五个原因:一是对财产权利和契约权利的保障。

企业对财产安全和契约执行常表现出担心,比如法院判决后,可能还是难以尽快
获得赔偿。

二是国内的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存在进入壁垒。

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来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寻求规模经济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是就业。

大型国有企业,比如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算上职工及家属有上百万人口,职工及其子女就业都是这些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国内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所以只能“走出去”。

四是机会。

比如金融危机后,南非标准银行遭遇危机,工商银行就有机会投资,成为南非标准银行最大的股东。

五是人民币升值。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建议
为了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这一战略对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三、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要注意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中国企业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才能在入世后所面对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实力与规模、保护自有知识产权、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竞争力。

2.要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形象与标志、产品的品牌与商标、技术专利、管理、营销技巧和商誉等。

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注重无形资产的输出和保护,要讲究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科龙、TCL、春兰、海尔等大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无形资产已占到投资额的50%左右。

3.组建一批资产一体化的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战略。

国内企
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搞一批企业集团,借助企业集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在组建企业集团时,政府不要搞“拉郎配”,但政府必须出面协助和推动。

企业集团建立之后,资产应实现一体化管理和使用,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应简化。

目前,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

4.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造成在海外的部分国有资产缺乏监管,出现比国内国有企业更严重的“穷庙富方丈”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效果,影响了海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因而,要尽快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

5.民营企业要积极向海外进军。

“走出去”的主体应多元化,除国营大中型企业外,民营企业也应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之一。

“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的条件。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四通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

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7个国家设立了10家公司,并采取本土化经营战略,有效地提高了集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6.企业要处理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与享受所在地的税收优惠以及原产地规则之间的关系。

在带出去的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数量与享用一些自由贸易区的优惠税收之间要搞好平衡,否则,零部件等带出去的太多了,就不能够算为当地产品,就不能够享受自由贸易区的内部税收政策。

另外,海外企业在向第三国出口时,还有个原产地规则问题,如果使用进口零部件等超过一定数量,则不符合原产地规则的要求,因而也就不能适用该规则。

7.企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与规则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

企业要走出去,不了解和把握不好国际惯例与规则是根本不行的,盲目地走出去,结果必然是失败。

为此,企业在走出去之前,要认真地做好知识准备和相应的人才准备,要全面地熟悉和把握国际惯例以及东道国的法律政策。

四、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走出去”存在的风险。

风险控制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这涉及到信息的获取、风险评估、危机应对以及盈利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投资收益率低。

鼓励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走出去”,可以更加多样化地配置外汇储备,来使投资回报率得到转变,同时通过更加合理地使金融资产转变成实物资产,特别是变成以制造业形式存在的资产,来提升整个经济的长期回报率。

再次,改善国内投资环境。

很多企业“走出去”并不全是为了追求盈利,而可能是为了保持资产的稳定性或多样性。

因此,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是提高中国海外投资质量的重要途径。

另外,努力塑造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正面形象。

投资能给当地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但与此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污染。

还有一点涉及到国有企业“走出去”。

现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当中,国有企业投资量占有相当比例。

OECD设立了“竞争中立”原则,其制约的对象主要就是国有企业。

这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境外存在恶性竞争事例。

中国的企业缺少协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和中兴两大电信设备公司,在海外市场互相压价两败俱伤。

尽管激烈竞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长期恶性竞争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会遇到外国设定的门槛,比如美国以安全为由对外来投资进行限制,但往往又不明确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