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简介

武威市简介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

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公里,西北距镍都金昌市74公里。

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

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8个街道办事处、71个居民委员会。

常住人口1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乡村人口132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武威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国道贯穿全境,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

武威物产丰富,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武威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宜发展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1.55亿元,增长15.1%。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0.62亿元,增长6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9.07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93亿元,增长2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2亿元,增长18.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6.66亿元,增长32.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增长42.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97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5元,增长18.1%。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威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即凉州区和民勤、天祝、古浪三县。

武威市:面积33249平方千米,人口195.42万人(2006年)。

凉州区:面积5081平方千米,人口98万。

邮政编码733000。

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民勤县:面积16016平方千米,人口29万。

邮政编码733300。

县人民政府驻三雷镇。

古浪县:面积5287平方千米,人口39万。

邮政编码733100。

县人民政府驻古浪镇。

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6865平方千米,人口21万。

邮政编码733200。

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华藏寺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47号):(1)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

(2)武威市设立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3)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凉州区。

2004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共管辖93个乡镇(包括勘界调整前天祝县的东坪、赛拉隆乡),8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1129个村民委员会,8199个村民小组。

其中,乡52个、镇41个,国土总面积33238平方千米。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武威市辖1个市辖区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2个县和1个藏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乡镇政府116个,其中镇政府41个。

【历史沿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为丝路重镇,天马之乡,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佛教圣地,是民族融汇之地,文明储聚之所。

凉州区磨嘴子、天祝县东坪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民勤县沙井子、古浪县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从那时起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周为雍州,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

秦为月氏驻牧地。

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匈奴击败月氏,占领河西。

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

据武威籍清代著名史学家张澍的《凉州府志备考》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凉州从此得名。

元狩二年(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

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辖10县,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

三国时,魏黄初元年(220)十月,文帝曹丕重置凉州,辖武威等七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辖9县。

西晋时,马隆任武威郡太守时辖7县。

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

隋朝时先设凉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武威郡,郡治为姑臧。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举兵反隋,占领河西,建大凉国,定都姑臧,建元安乐。

唐武德二年(619)被李渊所灭。

唐初仍沿用隋朝建置,贞观元年(627)唐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陇右道。

天宝元年(742)又改凉州为武威郡。

公元764年,武威被吐蕃占据。

五代宋元时期,为西凉府。

其中,西夏占据武威时期,武威为西夏辅郡。

明置凉州卫。

清初袭明制。

雍正二年(1724),撤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分别设武威县、镇番县、永昌县;撤古浪守御千户所,置古浪县;撤庄浪卫,置平番县,并设庄浪厅。

同时,置凉州府,辖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五县及庄浪厅,府治武威县。

民国时期,先废府、州,设道。

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抚彝9县属甘凉道。

后又废道设行政督察区。

1934年至1943年,全省陆续设立行政督察区。

1936年7月1日,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

1949年10月,中共永登县天祝区委、天祝区公所成立。

是年10月14日,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下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县。

1950年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永登县天祝区公所改为天祝自治区(县级)。

是年5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命令,撤销张掖专区,张掖、民乐、山丹三县划归武威专区。

武威专区辖武威、景泰、张掖、民乐、山丹、永昌、古浪、民勤、永登9县及天祝自治区。

1953年12月23日,天祝自治区改名天祝藏族自治区。

1955年7月17日,天祝藏族自治区改名天祝藏族自治县。

是年10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古浪县建制,将古浪县行政区域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

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武威专区,12月15日恢复古浪县建制。

恢复后的武威专区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1963年10月24日,国务院决定将永登、景泰两县划归武威专区。

1969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右旗划入武威专区。

1970年3月25日,永登县划归兰州市。

197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将阿拉善右旗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1年2月,永昌县划出武威地区,归新设的金昌市管辖。

1985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县,设立武威市(县级)。

同年5月14日,景泰县划归白银市。

至此,武威地区辖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天祝三县。

2001年5月9日,国务院同意撤销武威地区和县级武威市,设立地级武威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凉州区。

武威市设立凉州区,以原县级武威市的行政区域为凉州区的行政区域。

武威市辖原武威地区的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凉州区。

是年8月1日中共武威市委成立。

2001年10月1日,武威市人大常委会、武威市人民政府、政协武威市委员会分别举行成立仪式。

武威市气候概况武威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3854米,形成明显的三个地理带:一、南部祁连山区约9千多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4872米,高寒阴湿,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4000米以下有森林、草原覆盖,年降水量310毫米~522毫米之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无明显夏季。

以乌鞘岭为分水岭,形成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两个水系。

黄河流域的大通河、金强河缺少调蓄工程,河水绝大部分流出境外。

境内主要利用的是石羊河流域的西营河、南营河、杂木河、黄羊河、大靖河、古浪河的水资源。

这六条河年径流量总计11.44亿立方米,是武威绿洲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二、中部绿洲灌溉区近9千平方公里,属温带干旱区。

冬春季多风、夏季炎热。

夏季气温在24.2℃~36℃之间,昼夜温差较大。

全年日照3000小时,降水量102毫米~20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三、北部干旱区约1.5万平方公里,干旱缺水,年降水量52毫米~185毫米,蒸发量3000毫米。

气候总体表现为: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严寒,春秋季表现不明显,年、日温差较大,降水少,蒸发量大。

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西藏纳入祖国版图历史证地、世界白耗牛的唯一产地。

1986年武威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同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武威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有116个乡镇,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3.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58万人,占总人口的24.1%。

武威目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酿造葡萄、爪果蔬菜和肉类生产基地。

有着丰富的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

加上武威距兰州、西宁、银川都比较近,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

兰新、干武铁路和312国道、308、211省道穿越武威全境,使武威成为河西走廊最繁华的商流和物流集散地。

武威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7.8度,降水量60——610mm,蒸发量1400——3010mm,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

南部祁连山区,海拔在2100-4800m之间,气候冷凉,降水丰富,林草丰茂,极利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并出产高山细毛羊、白牦牛和羌活、秦艽、冬虫夏草、鹿茸、麝香、牛黄等驰名中外的中药材。

中部平原绿洲区,海拔1450——2100m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