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评析与对“智慧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看法

“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评析与对“智慧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看法

走入广州市基础教育
——“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评析与对“智慧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看法
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者高级研修班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杨银双
背景介绍:
经过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学习和观摩,对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智慧教育”概念和“信息化管理”应用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到底是如何的情况呢?让我们走近一位广州市的市属小学学生家长,来了解广州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情况吧。

受访者:
广州市市属重点小学学生家长,孩子为小学三年级学生。

家长为高素质人士,较为了解信息产业相关内容,有较好的信息化交互能力。

孩子比较自律,学习成绩优秀。

讨论者:杨银双、张华、陈丹青
2014年12月14日上午,由我组组员张华相约一广州市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式的讨论,地点定为茶室。

茶室素淡,燃香弥散,交谈也是由茶引起的。

茶分百品,人有百好。

那么教育呢?
张华谈起了广州市的教育,讲到了张嘉志馆长(广州市电教馆)谈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粤教云平台”和“智慧教育”话题。

那么,这样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广州的尝试和推广,具体效用怎么样,广州本地的学生家长是怎么考量的?在引起了这位家长的兴趣后,我们开始了交流。

首先,交谈对象介绍了广州本地的情况。

孩子所在的学校为广州市市属重点小学,班级也是较好的班级,生源情况甚至比临近的某省重点小学还要好,当然家长的情况也应该算是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

这样的情况让我们对这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充满着想象空间。

接下来,我们谈起了现有的教育新技术应用情况。

张华介绍了在国家培训中所了解广州的经验,“硬件建设的大规模的财政投入、软件普及的整合式应用以及学校教师群体的培训推广”,那么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广州的基础教育现状应该是更为“开放式的、互动性的”,推演出来的结果就是,广州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可以达到初步的信息化的。

从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看,广州的教育网带宽接入、教育资源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以及教师教学技术的应用,都是超越了传统教育模式
的。

从教育软件的应用上看,广州各学科的教育学习软件齐全,使用者(包括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可以自如的进行资料的查找、下载、在线使用、小组交互,甚至评阅、分析、对策、增强型练习都可以即使完成。

从信息化管理角度看,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学校评估,学校可以进行学科测评教师教授效果,教师可以测试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断加强自己的弱势科目。

那么在受访者的眼里,这些信息化的建构是怎样的呢?
从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程度看,受访的家长承认广州的小学教育硬件十分优秀,在学校或者家中就可以进行手持端链接学校相关网络数据库,接收相关学习信息,但是一般是集中于英语学科。

其他学科的应用较少。

家长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和自控力,偏重于引导学生以纸质资料方式(图书馆、相关科普书籍等)搜集资料,仅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使用频率较少)。

受访家长认为,孩子在浩瀚的信息资源面前缺少分辨筛查的能力,要注意限定孩子对于网络的接触,以免出现无法控制的情况,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困惑之处。

从教育软件的使用上看,家长承认,利用一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但是往往时间不固定;教育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孩子的课文、作业乃至知识游戏都可以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实现,并且不仅仅在校园甚至家庭都可以实现,不过软件的适用性缺少家长和学生的反馈。

另外,家
长强调了一点,就是各学科使用软件时间标准不统一,部分学科使用频率不高甚至没有安排相关使用任务。

从学校信息化管理角度看,学校其实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的。

受访家长反应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相对家长而言,对于应用的兴趣很高,有学生在同学的博客空间留言交流的情况,也有学生自行根据相关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的反馈。

但是很多学习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反馈,甚至在某些学科的教师看来,网络课堂的应用只是课堂知识的延续或补充而已,这样的使用状况是达不到建设的预期的。

学生的确是想得到虚拟教师的辅导,教师却无法达到在线即时辅导;家长也想得到丰富的资源支持,却缺少相关的系统性培训;教师也希望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交互,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理想化的在线即时交互和沟通。

学校在这个环节,我觉得,应当承担起更大的职责。

那么,总结家长的反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其一,学生的确在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有使用网络资源的过程(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家长对此支持有限;其二,学校和教师对于推广教育信息化建设,热情不足(通过“学校仅以通知为主”、“教师仅以阶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线完成”为主要形式的使用方式可以看出);其三,学生并没有从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开始进行尝试、家长并没有长期陪伴或是教导学生(家长的工作性质决定这一点很难实现),当然教师也没有真正实现云教育(仅就“教育技术的大规模数据化应用”而言)、学校缺少相关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家长会仅仅是介绍、家校沟
通途径有限)。

另外,受访家长谈到了的某些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学校管理方面,教师配置甚至不能达到“专科专任”、“延续性教导”,个别教师身兼多职、班级教师配置出现任意调整,也影响到学校基本教学,可能任课教师既要教授一年级的语文、还要承担二年级的数学、甚至三年级的音乐,“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会出现在市属重点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是严重影响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大部分教师虽然使用“QQ群”、“校讯通短信平台”发送信息,但是很少对家长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指导,多是单纯对学生情况的反馈,整体看“反馈信息量比较少、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较少”,说明教师还是出现了教学资源使用的随意性,教师职业热情有差别。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系统对于信息化的期待愈加急迫、基层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强、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都在催生着智慧教育的成长;在设备层面,大规模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已经提供了强大的教育基础信息资源,各学校的网络建设也如火如荼,班级的基础设备运用效率也在增强,家庭电脑或智能手机也广泛普及,初步具备了智慧教育的推广条件;在技术层面,云端数据建设与应用、交互式即时通讯技术的普及、各类网络架构的简易化、技术软件不断提升的易用性,无一不展示着无限的智慧教育的可能。

但是在实现这种可能性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就我们所了解的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应该可以达到这样的设
想: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学生可以采用各种云端接收设备进行云数据教育资料的即时交互(包括浏览、学习、练习、反馈、求教等行为),同时形成学生的学习轨迹并将成长档案记录于个人空间以便有效查阅;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监督、陪伴、督促等形式)、与教师进行反馈(超越传统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学校管理层进行互动(学生情况通报、教师教学评议等),甚至家长也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依据数据分析形成相似学生群体的家长交流空间。

通俗地讲,从纵向上看,云端数据的建设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和教育建设(当然也可以在后期不断吸收个人数据形成的云数据),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则是整个系统中重要的支撑节点(包括基础的省市、地区、示范校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则是落实云端数据链接的关键基石(两手都要抓,缺一不可),而在这个纵向比较中,政府角色、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和家庭,都是围绕着学生群体服务的。

从横向上看,学生与教师应当处于网络的中心两极,由学生连接家庭和云端教育资源,主要行为是教育时间管理和资源学习;由教师连接学校和云端技术支持,主要行为是教育教研教学和技术应用制作;围绕着这两极的是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教育应用技术乃至交互式交流评测系统,一切都建立在云数据的基础之上,形成对教育个体的长期监测和记录,并推而广之形成大规模教育群体的(甚至可以形成教育者群体)的行为监测和记录,从而由云数据统计引导进行教育理论变革
的方向。

“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确可以改变很多。

以前是纸质文件、电话传达,现在是公文共享、电邮发送;以前是实地考查、跟班学习,现在是在线研修、数据共享;以前是耳提面授、单独辅导,现在是自主学习、在线交互;以前是多次测评、题山题海,现在是客观统计、数据分析……
一切的改变都可以从现在开始。

一切的改变都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思维方式上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