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用严谨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让我明白了儿童的需要,我会好好观察儿童的行为,从行为中理解儿童的动机,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实际经验,说说这次的学习心得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首先需要是儿童所有言行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其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
儿童的需要是不同的,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不同时刻,需要都是不同的。
在我们班,有个年龄偏小的儿童,总是不能离开妈妈,上课也必须要妈妈的陪伴。
这也是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产生不安全感,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方法,首先和幼儿多沟通,增加亲近感,让幼儿不惧怕老师、同学,摆事实,告诉她家长是不能陪着她上课的,幼儿上学了就该独自上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这个幼儿已经可以离开妈妈独自上课了。
而我们班大多数幼儿都需要老师的表扬夸奖,有了自尊心,希望被肯定。
所以对幼儿的小进步,我都会给予鼓励。
幼儿的行为是受需要驱动了,掌握好不同儿童的需要,就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其次,掌握儿童的需要对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
一:基本的生、心理需要。
(1)日常生活中食住排泄的需要;(2)自然空间的需要;(3)直觉动作的需要;(4)宣泄、玩耍的需要;(5)依恋的需要;(6)避害的需要;(7)避辱的需要;(8)秩序的需要;
二、儿童认知性发展的需要。
(1)感官发展的需要;(2)好奇的需要;(3)探究的需要:(4)创新的需要;(5)劳动的需要:(6)
获得知识与概念的需要;(7)求成的需要。
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1)得到关注的需要;(2)自主的需要;(3)归属(认可)的需要;(4)独立的需要:(5)合作的需要;(6)友情的需要。
最后我们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的需要。
观察儿童行为实践提示有:
一、关注儿童行为变化与成长历程。
记录儿童的行为,手机不同时期的作品,长期坚持,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
二、观察儿童真实情境中的活动行为。
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真实的生活、学习中儿童的行为。
三、收集能真实反映儿童表现的资料。
通过以上实践,可以增强对儿童的行为的观察,从观察的行为中理解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深刻的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是在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更倾向于遵循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性和规律性。
儿童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在不同的时刻,需要都是不同的;儿童需要的产生、满足与发展,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制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