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坻区历史文化

宝坻区历史文化

天津宝坻区大唐庄镇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历史文化目录天津市历史 (2)古代 (2)近代 (3)现代 (3)宝坻区历史 (4)人文 (4)曲艺之乡 (4)曲艺名人 (6)设计段历史文化实物保留 (9)可沿用的传统历史活动 (10)天津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三大城市,由于临近渤海,让她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造就了现在的天津市还有富有曲艺细胞的天津人民。

天津由十三个市辖区组成,宝坻区在天津市区的北部,及京津唐三角区的中部。

宝坻区是著名的“京东八县之一”。

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素有“宝地”之称。

宝坻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17°8′至117°40′,北纬39°21′至39°50′之间,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临近渤海湾。

全区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24公里,平原高度在海拔2.5—3米之间。

宝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光、热、水条件较好,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明显。

宝坻宝地,上有川林,下有矿藏,河渠千转,肥田万顷。

新的千年,宝坻蒸蒸日上,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被众多投资者誉为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

为尽快融入国际市场,宝坻对自身重新审视后提出了“立足天津、依托北京、借助河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战略构想,确立了“让世界人建设宝坻,促进资本快速集中”的发展理念。

根据“大北京”规划和天津总体发展战略,宝坻将建成与国际大都市相协调,功能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区和特色居住区,打造新世纪的锦绣宝地。

天津市历史古代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

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

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

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

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

北宋归辽国管辖,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

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

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

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

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

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近代清末开埠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

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

北洋政府(1912-1928)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

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

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院辖市。

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1937-1945)日军侵占时期,百姓苦不堪言。

日本对天津基本上实行的是武力统治。

日本军人对天津肆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

由于天津曾于清朝大量开辟租界,所以日本侵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

但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之后天津再无宁日。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948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性决战,即“平津战役”。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

1月1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

现代新中国成立(1949至今)1949至1958年2月,天津是河北省境内中央直辖市。

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

1967年1月恢复直辖市。

宝坻区历史西汉置雍奴县。

唐天宝元年(742)改称武清县。

辽会同元年(938)割武清、潞、三河等县置香河县。

金大定十二年(1172)分香河建县,取《诗经》中“如坻如京”之意(如坻如京:后来人们便以“坻京”一词来形容谷物堆积如小洲和高丘。

形容此地的宝贝堆积如小洲和高丘),命名为宝坻县。

承安三年(1198)升为盈州,泰和四年(1204)又废州为县。

新中国成立前夕,即从1949年8月,宝坻区隶属于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6月,改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同年11月与香河县合并,仍称宝坻县,1960年3月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2年6月,又分为宝坻、香河两县,1973年8月,宝坻县改属天津市;2001年撤县设区,为天津市辖宝坻区。

大唐庄在位于宝坻区最南端,镇政府驻地大唐庄村,距宝坻城区48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相传,时有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唐士英、唐士农兄弟俩随燕王扫北到此定居,形成村落后取名大唐庄,相沿至今。

人文曲艺之乡天津是全国出名的曲艺之乡,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曲艺品种,有很强的地域色。

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是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

相声和京剧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

天津时调:天津时调,中国天津曲种。

是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

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以上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

除少数曲目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扬琴、笙。

唱腔有靠山调、老鸳鸯调、喇哈调、怯五更调、悲秋调、落尺时调等。

句式以7字句为主,有长短句相间;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垛子板等。

初为船夫、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等人的业余演唱,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天津快板:天津快板是由天津时调演变而来,句式灵活,几言皆可,但要求上下句对仗,尾字押韵,可通篇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创造性地使用了“赋、比、兴”,风格粗犷、明快、幽默,其最高境界可用“平如无风湖面,爆如炸雷闪电,脆如珠落玉盘,美如酒醉心田。

”中的“平、爆、脆、美”四个字来概括。

伴奏乐器:竹板、大三弦和扬琴等。

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

天津快板风格粗纩、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

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京东大鼓:京东大鼓流行于廊坊、承德、保定、唐山的部分地区。

在不同时期和地方有过不司的称谓,先后有京东怯大鼓、乐停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与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乐亭大鼓名同实异)、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十数个名称。

其中尤其乐亭调大鼓在河北成名时间久长。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

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

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

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

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

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铁片大鼓: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

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快板书:曲艺曲种。

由数来宝演变而成。

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

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

大家对快板书这种曲艺形式应该都不陌生。

快板书引人入胜的故事,击节铿锵的演唱,火爆抓人的艺术效果,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家可能不知道,快板书如此好听好看,从“开山”到现只有有几十年的历史。

而且,它绝对是天津“本地制造”。

曲艺名人天津的曲艺精神散播在全市范围内,每一个市辖区里都有文明海外的曲艺界名人,当然宝坻区也不例外。

赵丽蓉: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2000年7月17日),天津宝坻人,中国著名小品、评剧表演艺术家。

原籍西庄村(今属口东镇),孩提时期在沈阳被抱上戏台演“彩娃子”(喜神),四、五岁便守在侧幕看戏;六岁登台演“童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定居北平(今北京),拜马金贵为师并开始正式学戏,工青衣、花旦。

此后在包头、大同、哈尔滨、沈阳、张家口等地“走南闯北”,1945年成为主角。

北京解放前夕,赵丽蓉加入门头沟“青年剧社”。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与小白玉霜等同占华北戏院日夜分班演出。

1952年参加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后,一直与新凤霞合作,初演闺门旦,后演彩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