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

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

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

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

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

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

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

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

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

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

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

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

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

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

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势,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土地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

盲目用地严重,城镇村用地超标。

从1986年-2008年,我国城区面积增加两倍,城市人口与人口增长率比值为2.29:1(合理值为1.12:1)。

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2007年我国清查3.2万件违法占地案件,违法占地面积350万亩左右。

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1、土地资源数量不清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占用耕地,也不能不去发展经济,而且我国土地浪费严重,各种土地污染也使得土地资源大量减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解决问题,因此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护的首要任务。

2、土地资源质量不明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防止耕地退化,维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国土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养分偏低,城镇和村庄超标侵占优质耕地,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污染土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加剧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土地减少,而剩下的土地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了。

3、土地权属混乱
过去土地管理法规不健全,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土地资源的管理使用多由行政领导口头批准,行政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办理正式的用地手续或行政调拨手续过于简单,用地管理资料不全,导致土地权属紊乱。

上世纪50 年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历多次较大调整,土地生产资料也随之发生变化,各个时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不一,权属变动未及时调整和规范,造成土地资源权属管理混乱。

“重实体,轻程序”,不重视资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无据可查或资料丢失,以致发生权属争议后无法确认权属的变动及归属,引起的争议无法裁定。

土地登记、颁证工作粗糙,颁证主体混乱,未能做到统一、规范和全覆盖,产生了证件的错发、重发等问题,导致权属不清。

4、土地纠纷多且复杂
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人口自然增减、征地补偿、利益驱动、地接不清权属不明。

在土地承包中,过去是按家庭人口数发包,并要求“30 年不变”,“生不增地、死不减地”的政策导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甚者全家都无土地。

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时,对参与分配的具体人群未作明确界定,导致各村社分配方案不一致而引发纠纷。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显,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增强,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现实诱因。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中没有平面图或当时工作不细,登记承包地块、面积与实际地块、面积不符,造成部分农民土地承包权属不明,引发纠纷。

5、土地浪费大
土地闲置数量大,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比例大,,再加上较早出让的“毛地”拆迁难,以闲置土地为主的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居多。

另外在我国流通领域内,存在着盲目投资打造大商场、商业街、大型MALL、大型物流园区等问题,流通领域的投资过热,造成了大
量土地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浪费。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圈占土地现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结论】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配合国民经济稳定转型,达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十分艰巨而又十分紧迫和必要。

【参考文献】
朱道林,等。

土地管理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007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发布结果。

张国君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 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