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基础知识理论bete1.0Editor: yyx自整土管基础知识,适用于LKD,会陆续根据情况陆续增加和删除土壤的概念: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土层:是原来的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的影响下产生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壤层次可根据其颜色、结构、结持性、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从而形成了各种土壤剖面,主要的有: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R))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水划分为:固态水、气态水、化合水和结晶水、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毛管上生水、毛管悬着水)、重力水(自由重力水、支持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是反映土壤水分形态和性质的特征值。
它标志土壤水分的形态和性质变化时的一些土壤含水率的特征值。
在水文学中常用下述几个土壤水分常数:1.最大吸湿量: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收的最大水汽量称为最大吸湿量。
它表示土壤吸着气态水的能力。
2.最大分子持水量:由于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水分的最大值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此时,薄膜水厚度达到最大值。
3.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从而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植物根系的吸力约为25 个大气压,即当土壤水分的吸力等于15 个大气压时土壤含水率就是凋萎含水量。
由此可见,大于凋萎含水量的水分才是参加水分交换的有效水量。
4.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水率。
当土壤含水率大于此值时,悬着水就能向土壤水分的消失点或者消失面运行。
在此值以下,连续供水状态遭到破坏,其土壤水分为结合水和薄膜水。
这时,水分交换以薄膜水和水汽形式进行。
5.田间持水量:又称为田间最大持水量。
饱和土壤排水两天后,过多的重力水已经排除,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相当于0.1~0.3 个大气压。
悬着水不作重力流动,当土壤含水率超过田间持水量时,过剩的水分不能保持在土壤中,会以自由重力水的形式向下渗透。
它是划分土壤持水量和向下渗透水分的重要标志。
6.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率。
约相当于0.001Pa,它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大小。
从田间持水量到饱和含水量,是受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自由重力水。
地下潜水面以下,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属于饱和渗透水流特性。
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2.灰化过程3.粘化过程4.富铝化过程5.钙化过程6.盐渍化过程7.碱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腐殖质化过程12.泥炭化过程13.人工熟化过程14.其他过程。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仕宦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冰沼土和冻漠土。
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并伴随有粘粒的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钙积土: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荒漠土:指在荒漠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这些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土体中普遍有石膏和易溶盐的聚积。
高寒土:是指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1的暗色表层的土壤。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五个次级圈层: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地球的内部圈层(1)莫霍面: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在太洋之下平均为仅为7Km。
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
(2)古登堡面:此界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
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
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坚固、美观;一是喷出岩,有气孔,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褶皱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坡面径流作用主要表现为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三种方式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并不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准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准面时便不再向下侵蚀。
此面被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分为地方(局部)侵蚀基准面和终极侵蚀基准面。
一般,把海平面当作河流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比降减小,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由于坡降增大而使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即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黄土成因(以风成说最为普遍,另有水成说,风化残积说等)(一)风成说内容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
(二)风成说依据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黄土矿物成分有高度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距沙漠越远,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趋势;黄土覆盖在起伏的古地面上,有随下伏地形起伏而变化的多层埋藏古土壤层;喀斯特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的特点:1 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2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来表示的有关单位的经济活动——对象3 核算和监督——基本职能4提高经济效益——目标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也称为反映职能。
就是对企、事业单位所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
监督:就是对所核算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检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持续经营: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分期:人为地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时期货币计量: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派生出:币值不变假设)权责发生制:凡属本期实现的收益或已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凡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亦应付制,应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举例:某企业3月29日销售产品,并向银行办理了托收,4月2日接到银行通知款项收到。
现收现付制:3月份不作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处理。
权责发生制:3月份作债权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处理;4月份作现金增加、债权减少处理。
)会计要素:对会计对象的简单分类叫会计要素。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改变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会计等式是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GNP与GDP区别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GDP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是指本国与外国居民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净值:NDP=GDP-折旧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PD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地资产: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由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所决定的单位面积土地可能达到的生物产量或收获物产量。
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市场形成和发育,使土地资源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土地报酬递减率: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律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就会递减的现象。
或对土地的利用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时,人们就会发现土地报酬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土地报酬递减土地类型: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而不是指土壤和地貌等某一个单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