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桐花声里燕子飞郑小琼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
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
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
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
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
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
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
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
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
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
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1)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2)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
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文章第4段“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
燕子每年迁徙一次,家里的梧桐是它们的栖息地;我长大后一直漂泊他乡,偶尔回来一次,故乡的家是“我”的歇脚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梧桐开花比较迟。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
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春雨,作者就在他乡想象院子里梧桐树上的燕子们是否安好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故答案为:(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
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4)本题考查概括画面和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
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
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
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
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
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
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基督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
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
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
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
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
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
它很简陋,但一群叽叽喳喳的快乐的心却把它装点得异常美丽。
⑩其实即使到现在,我还一直认为奶奶和乡亲们对基督教不过是一种盲目的信从,他们很难懂得教义,更无法理解那些著名的典故,他们只是太缺少文化生活,用这种方式来活跃一下他们死气沉沉的日子罢了。
但我真的没想到,就是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竟然误打误撞地点破了一个真理:把《圣经》放心上,仓房也能当教堂!⑪回乡过年的时候,父亲领我们走进一座约有二层楼那么高的房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告诉我这是一座教堂。
我们惊讶地发现,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奶奶的遗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太太竟然和圣母玛丽亚做了邻居,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父亲说,那是乡亲们执意要挂上去的,就因为当初奶奶把盖猪圈的砖瓦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盖教室。
⑫一个人奉献得越多,得到的尊敬也就越多。
看来乡亲们已经理解了《圣经》的内涵,只不过是用他们最淳朴的思想和方式罢了。
⑬在你的心上建一座教堂,你就会放飞更多善良的鸽子。
⑭在你的心上放一本《圣经》,你就会撒出更多爱的花瓣。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奶奶写了哪些事情。
(2)说说文章第④自然段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上有一本《圣经》,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就会撒出爱的花瓣。
B. 第⑧段中,奶奶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教堂门口,奶奶是希望在风雨中读书的孩子们,能有一间像样的教室来安心读书,写出了奶奶的善良。
C. 第⑩段划线的句子讽刺了奶奶这一群乡村野夫的愚昧无知,只有缺少文化生活的人才会去信仰《圣经》。
D. 第⑪段中,写村里人将奶奶的遗像和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挂在一起,村民们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表达对奶奶的尊敬和怀念。
(4)比较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答案】(1)①奶奶虔诚认真地翻字典学习《圣经》;②奶奶和同村信徒盖教堂;③奶奶建议把教堂给孩子们当教室来读书写字。
(2)本段写出了“我”在十分无聊的情况下,弄脏了奶奶的心灵圣物《圣经》;补充交代了奶奶打我的原因;突出表现了奶奶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