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仙李白(百家讲堂)

诗仙李白(百家讲堂)

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筋力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就是读chi。

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

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

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

这是动态的一面。

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

说“或时束带”。

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

头上挣个头巾。

“风流酝籍”。

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比较文静。

这么一种评价。

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

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

但是,他个子不高。

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

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

他神采非常飞扬。

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

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

当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

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

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

在道士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

也说明他气宇不凡。

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

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不屈己,不干人。

”说什么呢?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

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叫余光中。

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

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

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

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

【画外音】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

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

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

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

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

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真的是一个悲剧吗?康震: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

他会写诗,会写文章。

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

也没有什么文联。

没有签约作家。

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发财。

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

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要做宰相。

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的理想也很大。

同时也很简单。

什么理想呢?他有俩理想。

第一个,就是当宰相。

他说什么?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什么意思呢?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

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从此天下太平。

这是第一个理想。

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

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什么意思呢?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

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

那就是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

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

他理想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

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局长,再做局长。

他不。

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

这是富有传奇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

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

参加过科举考试。

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

找一些人,求一些人,没有。

李白不想这个事情。

他想的是真正呢?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

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画外音】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

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

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

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

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李白的所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康震: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

那他怎么跨越的呢?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

李白有。

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

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里都写。

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

他一般怎么写呢?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

自我简介。

他怎么介绍的呢?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

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

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

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

其中有什么呢?西凉国。

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暠。

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

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

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皇室的祖先。

他也姓李。

他说我们都是本家。

我也是李暠的后代。

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

反正我是不清楚。

他这实际上是自身其说的一种办法。

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

这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

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

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与众不同。

比如说李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

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都是奇禽。

很奇怪的鸟。

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

驯养到什么程度呢?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

洋鸟的。

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

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

真的有人注意他,当地的太守,觉得他是个奇才,就去请他,请他出来做官。

李白说我不去。

他说这叫什么呢?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

”就是说你叫我来,我还不去呢?我不稀罕你。

这就名声更大了。

这么有才华的深,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

这个品德是很高尚的。

这是他说他第一个电。

他还有什么优点啊?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

花了三十万块钱。

当然不是三十万人民币了。

他干嘛花这么多钱啊?他说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身上。

这是什么优点?“倾财好施”。

就是视金钱若粪土。

特别乐善好施。

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

叫什么呢?叫“存交重义”。

就是够朋友。

他举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跟自己一起,在洞庭湖上游览。

结果这个朋友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

去世了怎么办呢?他就到处借钱,把这个朋友暂时先安葬在洞庭湖边上。

过了好些年之后,他又回来为这个朋友迁葬。

把这个朋友的尸骨。

从坟墓里边弄出来之后,装在口袋里面,自己背着,背到这个朋友的家乡去,然后给他葬在家乡。

他说这个我够朋友。

这说明什么?我义气。

这是他第三个优点。

他就是前面先说自己身世不凡。

再说自己行为不凡。

然后中间有一小段,得说那当官的不凡。

他给人家写自荐信啊,他得夸对方。

夸完了以后,到结尾的地方,口气就全变了。

口气为什么变呢?比如说他给当时安州,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陆县。

安州长史,相当于安陆县的副县长,写的一封自荐信的结尾,口气就不一样了。

他说什么呢?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写得挺长,什么意思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前面给你说了那么多好话,我推荐我自己。

如果你在我跟前,还耀武扬威的,还不吃我这一套,不拿我当回事,那对不起,我还是很有礼貌的。

他说什么呢?说“再拜而去,膝行于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