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经典建筑 PPT
佛教的经典建筑
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一种就着山势
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 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 门石窟等。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 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 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 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 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 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 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 (386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 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 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 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甘肃 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和河南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佛教的经典建筑
1、仰光大金塔
金碧辉煌的缅甸仰光大金 塔 ,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 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 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 宝,是驰名世界的佛塔, 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
佛教的经典建筑
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大 光塔”,“瑞”在缅语中 是“金”的意思,“大光” 是仰光的古称,缅甸人把 大金塔视为自己的骄傲。
大斋堂和藏经楼 大斋堂: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 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 堂”。 藏经楼: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 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
供养塔和放生池 供养塔: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 布施箱、佛灯等供物。 放生池: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 佛教的鱼经在典建放筑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
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大雄”为佛的德号,称 颂佛如同大力士,一切无畏。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
佛教殿的则经典为建九筑 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四堂和四台
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 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四台: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 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 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银川海宝塔,又名赫宝塔、黑宝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夏国王赫连 勃重修。 河南卫辉市镇国塔,又名灵庄塔,由明代卫辉府知府周思宸于万历十 三年(1585年)修建,是豫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楼阁式塔。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是佛宫寺释迦塔。因为塔在山西应县,所以通称 为应县木塔。此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天已有九百 多年了。
7
大金塔的东南角,有一棵菩提古树, 相传是从印度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 树圃中移植而来的。塔的左方有一座 清光绪年间由华侨捐款建造的名为 “福惠宫”的中国庙宇,塔的南侧还 有一个专门陈列佛教信徒和香客们捐 赠物品的陈列馆。 气势宏伟、建筑精湛的仰光大金塔, 不仅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世 界上历史悠久、价值昂贵的佛塔。每 逢节日,很多人都到这里拜佛,人们 进入佛塔时必须赤脚而行,就连国家 元首也不例外,否则就被视为对佛的 最大不敬。
佛教的经典建筑
山门,佛寺的大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是大门, 两旁各有一小门,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的“三解脱门”。“山门”两旁常立两位金刚,为鬼 神力士形状,职能是充当门卫。
钟楼和为钟楼,右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汉式寺庙中,专以大钟闻名。
罗汉堂和禅房
罗汉堂: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 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 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 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禅房: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
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 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 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 人居住之所。
佛塔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藏语称"藏文"(曲登), 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 ﹑圣像﹑佛经等。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我们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 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复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等等。 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 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 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 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 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 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 六角形。
佛寺-少林寺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 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
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 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 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 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 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 班人。
佛教的经典建筑
佛教的经典建筑
1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 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 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 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 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 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 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 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 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 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 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 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 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 种建筑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