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力的合成》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物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预习本课学习内容。

(二)、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1、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2、过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分析合力和分力的的关系;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能运用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有“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该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应达到理解的水平,并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体现了关注物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从力的效果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过程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用课件配合效果会更好。

【百度文库】力的合成ppt/view/c6f4c3c62cc58bd63186bda4.htm教学过程:教学要点:1.引入教学:正确理解和掌握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砝码可以用一根细线提起来,也可以用两根细线提起来,其效果完全一样,如图1所示。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26477&cl=2&lm=-1&pn=105&rn=1&di=120762792045&ln=1931&fr=& fm=hao123&fmq=13243370796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上例中F就是F1、F2的合力,F1、F2就是F的分力。

求F1、F2两个力的合力F的过程,就叫做二力的合成。

进一步全面认识力的合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百度百科】力的合成/view/408180.html?tp=0_11#12.问题情境创设: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棉线把它提起来,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可能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实验演示: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提砝码时,细线断开了.教师问:为什么两根线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升。

2.引入课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两个分力的关系教师问: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合力大小比每个分力大小都大?合力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大小总小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合力和两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合力为其中一条对角线?······教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4.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能证实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实验器材]①木板一块;②弹簧秤两个;③细绳两段;④弹簧;⑤白纸;⑥铅笔;⑦尺;⑧量角器;⑨图钉。

(增加师生互动的过程,描述学生是怎样讨论发现问题,最终形成正确的方案)启发学生:用弹簧来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将弹簧一端固定在M点,第一次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点;第二次只用一个力,也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 点。

如图1、图2。

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 C4%BA%CF%B3%C9&in=31739&cl=2&lm=-1&pn=7&rn=1&di=95404025175&ln=1988&fr= &fm=hao123&fmq=132497103185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7&-1&di95404025175&objURLhttp%3A%2F%%2Fjtzy%2F200 2-2003%2Ftbfd%2Fczpds%2Ftbfd%2Fc2wl%2Fc2wl09%2Fzsjj.files%2Fimage011.jpg&fromUR Lhttp%3A%2F%%2Fjtzy%2F2002-2003%2Ftbfd%2Fczpds%2Ftbfd%2Fc2wl%2 Fc2wl09%2Fzsjj.htm&W224&H217由于两次产生的效果相同(都将弹簧的另一端拉到O点),图2所示的F就是图1所示的那两个力F1、F2的合力,而F1、F2就叫这个力F的分力。

教师问:那么怎样确定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方向呢?启发学生:①确定分力的大小:(边演示边讲解两人如何分工合作)一位同学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挂细绳套,同时用力互成角度地拉橡弹簧,使弹簧的另一端伸长到O点;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分力的大小。

同时提醒学生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②确定分力的方向:分力的方向分别沿细线方向,另一位同学用笔分别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的同时还要标记每条细线方向,标记每条细线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沿所标明的两个定点画出细线方向,即为分力的方向。

教师问: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方向呢?引导学生回答: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弹簧拉到位置O,弹簧秤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合力的方向。

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位同学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也把弹簧拉到位置O,另一位同学用笔记下细绳的方向,并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这就是合力的方向、大小。

注意强调前后两次实验O点应该重合。

校正学生的实践操作。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30459&cl=2&lm=-1&pn=23&rn=1&di=127425115950&ln=1931&fr=&f m=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pn23&-1&di127425115950&objURLhttp%3A%2F%%2Fuploadfi le1%2Fgethttppic%2F2005-1%2F20051231743104801.gif&fromURLhttp%3A%2F%2Fwww.cq %2Freadnews.asp%3Fnewsid%3D2521&W204&H167&T9349&S6&TPgif【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fm=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5.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经验得知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角取得太大,一般不大于90°为最佳,为了直观地看出分力可能大于合力,可以使其中一次两个分力的夹角大于120°。

可将学生分成4组,θ角分别取30°、45°、60°、135°。

6.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两个分力以及它们的合力的大小、方向。

为了弄清楚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力的图示法形象地将分力和合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选择适当的标准长度(3cm长的线段表示1N力),利用三角板,从O点开始,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大小、方向。

注意标准长度要一致。

选出典型,投影讲评。

7.总结实验结果经过前人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可见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可以)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5所示。

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直观认识。

【百度图片】力的合成/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1%A6%B5%C4% BA%CF%B3%C9&in=13492&cl=2&lm=-1&pn=3&rn=1&di=103437745800&ln=1931&fr=&fm =hao123&fmq=132433911260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 istype=提问:有没有同学实验结果是对角线与合力相距比较远?有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是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了许多次实验,才能总结出来,并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