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织机

针织机


二、平型纬编机 (flat knitting machine)
全成形平型针织机(full-fashioned straight-bar machine) 横机(flat bar knitting machine) 双反面机(links-links flat bar knitting machine) 横机产品:编织毛衫衣片,手套,以及衣领、下摆和门襟等 服饰附件。
PB=50/B 式中:PB——纵向密度,线圈数/50mm B——圈高 mm
横密主要用于控制织物门幅,因为针织机的针筒直径和机号确定后,总针数 便确定了,织物的线圈纵行数是不会变更的。因此生产中主要测定的是织物的纵 密,以便及时调整线圈长度,使织物达到规定的纵向密度。
3、未充满系数
针织物的稀密程度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密度和纱线线密度。密
5. 圈高——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B
6.工艺正面——针织物中,圈柱覆盖于圈弧之上的 一面。
7.工艺反面——针织物中,圈弧覆盖于圈柱之上的 一面。 8.单面针织物——由一个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其线圈的圈弧或圈柱集中分布在织物的一面。
9.双面针织物——由二个针床编织而成的针织物。 织物的两面均有正面线圈。
双面针织圆纬机 cylinder and dial machine
棉毛机(interlock machine) 罗纹机(rib knitting machine) 双面提花针织机(double jacquard knitting machine) 双反面机(purl knitting machine) 圆袜机(hosiery machine) 移圈罗纹机(transfer machine) 等
度仅仅反映了一定面积范围内线圈数来自多少对织物稀密的影响。 为了反映出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纱线线密度对织物稀密的影响,
必须将线圈长度L(mm)和纱线直径 f(mm)联系起来,这就是未
充满系数δ 。
δ=L/f
l—线圈长度(mm) f—纱线直径(mm)
未充满系数为线圈长度与纱线直径的比值。L值越大,f 值越 小,δ值就越大,表明织物中未被纱线充满的空间愈大,织物愈 是稀松。
二. 针织物的主要物理机械性 能指标
1、线圈长度:
针织物的线圈长度是指每一个线圈的纱线长度,它由
线圈的圈干和沉降弧组成,一般用 L 表示,线圈长度 一般以毫米(mm)为单位。 线圈长度可以用拆散的方法测量其实际长度,或根据 线圈在平面上的投影近似地进行计算,也常在编织过 程中用仪器直接测量输入到每枚针上的纱线长度。 线圈长度决定了针织物的密度,而且对针织物的脱散 性、延伸性、耐磨性、弹性、强力及抗起毛起球和勾 丝性等有影响,故为针织物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
针织物脱散性
收缩率:指针织物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尺寸的变化。 断裂伸长率:试样断裂时的伸长量与试样原长之比。 ε%=(L1-L0)/L0 断裂强力:针织物在连续增加的负荷下,至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勾丝:针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碰到坚硬的物体,织物中的
纤维或纱线就被勾出,在织物表面形成丝环。
单面针织圆纬机 open cylinder knitting machine
台车(loop wheel machine) 多三角机(open-top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毛圈机(pile loop machine\terry knit machine) 单面提花针织机(single jacquard knitting machine) 吊线机(wrapping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等
(1)可加工纱支的下限(Nmin) 由织针与沉降片(或针槽壁)之间的间隙△决定。 △=( T-b-a)/2 a—针杆厚 b—沉降片或槽壁厚 T—针距 钩针机: △≥1.5f;舌针机: △≥2f f—纱线直径
(2)可加工纱支的上限(Nmax)
取决于织物的服用性能(δ =l/f)
一般服用纬平针织物δ =20~21 机号E越高,织针越密,织针越


返回本章
复合针优点: 1.减小针的运动动 程 ,提高针织机的
速度,增加针织
机的成圈系统数 ;
2.线圈结构较均
匀。
The needle 织针
Bearded needle
latch needle
compound needle
常用纬编针织机种类
一、圆纬机
单针筒
双针床(筒)
纬编圆机的技术参数:机号、筒径、路数
4、单位面积干燥重量:每平方米针织物的干燥重量
单位面积的干燥重量(面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干燥针织物的克重数 (g/m2)。 它是国家考核针织物质量的重要物理、经济指标。 当已知针织物线圈长度L,纱线线密度Tt(tex),横密PA、纵密 PB时,可用下式求得织物单位面积的重量Q`:
Tt -纱线细度 特
4.牵拉卷取机构 牵拉卷取机构的作用是在编织过程中借助一对回转的 牵拉辊夹持织物或其他方式不断形成的针织物从成圈区 域中牵引出来,并卷绕成一定形式的布卷,以使编织过 程能顺利完成。 5.传动机构 传动机构的作用是将电动机的转动通过皮带带动针织 机的主轴;再由主轴带动针织机的各个机构。要求传动
机构传动平稳、动力消耗少、便于调节、操作安全方便。
6.辅助装臵 辅助装臵是为了保证编织正常进行而设臵的。纬编针 织机的辅助装臵通常有故障自停装臵、制动装臵、自动
加油装臵、清洁除尘装臵、扩布器、开关装臵等。
三.机号
1.定义:机号是用针床上25.4毫米(1英寸)长度内 所具有的针数来表示 。
25.4 E t
E-机号;
t-针距。
2.机号与加工纱线支数间的关系
针织物
针织机
针织用纱
一. 线圈与针织物
一、基本概念 1. 线圈——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
要求会画
纬编线圈 经编线圈
圈干(圈柱、针编弧) 圈干
沉降弧 延展线
2. 横列——针织物中,线圈沿织物横向组成的一行称为线圈横列。 3. 纵行——针织物中,线圈沿纵向相互串套而成的一列称为线圈纵行。
4. 圈距——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水平距离。A
线圈长度、密度、未充满系数、克重
脱散性、卷边性、延伸性、弹性、
四. 针织机的一般结构与机号
(一)针织机的分类与一般结构
1.分类

按工艺类别分:纬编机 经编机 按针床数 :单针床针筒针织机 双针床针筒针织机
按用针类型分:钩针(bearded needle, spring needle)机 舌针(latch needle)机 复合针(compound needle)
点击图片看大图
返回首页
返回本章
2.成圈机构 成圈机构的作用是将导纱器喂人的纱线顺序地弯曲成 线圈,并使之与旧线圈相串套而形成针织物。成圈机构 由织针等一系列成圈机件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完成成圈 过程。 成圈机构是针织机上最关键的机构,其质量好坏,直 接决定着坯布质量的高低和成圈过程的顺利与否。 3.选针机构 在针织机上编织花色组织时,经常要使一些针参加工作(成圈 或集圈),另一些针不参加工作。选针机构是选择织针处于何 种工作状态的机构。
细,所用纱线越细。
五. 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性,以便能够 弯纱成圈; 捻度均匀且偏低。 细度均匀,纱疵少。 抗弯刚度低,柔软性好。

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
1、针织机分类与纬编针织机分类 2、纬编针织机由哪几大机构组成,各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 什么。 3、画出舌针结构示意图 4、针织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5、不同机号针织机所能加工的纱支上下限如何确定。 6、针织用纱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起毛起球:针织物在穿着洗涤过程中,受到摩擦,表面纤维 端露出织物而起毛。若这些起毛纤维在以后不会及时脱落。
就互相纠缠在一起,形成许多球形小粒。
1、掌握下列概念: 圈高、圈距;圈干、沉降弧; 线圈横列与线圈纵行; 工艺正面与工艺反面 2、画出纬编平针线圈的正、反面线圈结构图 3、纬编针织物的主要参数与性能特征:
2. 密度:表示一定的纱支条件下针织物的稀密程度,是指针织物在单位长度内的线 圈数。通常采用横向密度和纵向密度来表示。 1). 横向密度(简称横密) 横向密度是指沿线圈横列方向在规定长度(50mm)内的 线圈数。 PA=50/A 式中:PA——横向密度,线圈数/50mm A——圈距 mm
2). 纵向密度(简称纵密) 纵向密度是指沿线圈纵行方向在规定长度(50mm)内的 线圈数。
W -针织物的回潮率
如已知所用纱线的公定回潮率为W(%)时,则针织物单位面积 的干燥重量Q为: Q= Q`/(1+W)
5、厚度
三.针织物的特性:

脱散性:指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穿套联系后,线圈与线圈相分离的现象。 卷边性:某些针织物在自由状态下,布边发生包卷的现象。 延伸性:指在外力作用下,针织物伸长的特性。 弹性:指当引起针织物变形的外力去除后,针织物恢复原状的能力。
三、圆袜机(circular hosiery machine )

筒径:2.25英寸—4.5英寸 机号:E7.5—E36 分类:单针筒袜机 、双针筒袜机 无缝内衣的专用针织机
纬编针织机制造商


圆机: 迈耶.西(Mayer﹠Cie)、 德乐(Terrot) 佰龙、福原、泛马、奥里素、珍宝家 横机 Stoll、 岛精
2.针织机的一般结构 纬编机

经编机

给纱机构; 编织机构; 选针机构; 牵拉卷取机构; 传动机构 辅助装臵等。
送经机构; 编织机构; 梳栉横移机构;


牵拉卷取机构;
传动机构;

辅助装臵等。
1.给纱机构 给纱机构的作用是把纱线从筒子上退解下来,输送到 编织区域,纬编针织机的给纱机构有消极式和积极式种 类型。 对纬编针织机给纱机构的要求是: (1)纱线必须连续、均匀、定量地送人编织区域; (2)各编织系统之间的给纱比保持一致; (3)送人各编织区域的纱线张力大小适宜,均匀一致; (4)喂纱量能随着产品品种的改变而进行有效改变,且 调整方便; (5)纱架能安放足够数量的预备纱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