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编制全解析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
方面的差异,乡村规划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切实加强分 类指导。 4.集约布局,美观经济
乡村规划要充分保护耕地,集约布局,涉及的建筑改造、 道路建设、市政管网铺设等都要贯彻美观经济原则。
五、乡村建设1+4+1+N规划体系
• 乡村建设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多规合一”为 技术手段,做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 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的基本要求。
D.乡村风貌规划
• 依据区位条件、乡土风情、生态格局、自然肌理、建筑 风格等划定风貌分区,明确各类风貌管控区的建设要求 及重点,从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山水特色和文化保护 等要素,着手制定分区图则分类引导村庄建设。
(3)一指引:区位条件、综合现状、周边资 源、市政条件等对村庄进行整治分类,并提出对应整治 措施:一是建筑整治引导;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 水安全、污水处理、雨水排放、杆线改造、垃圾收运和 道路硬化等;三是绿化景观改鲁,按照风分区制定乡村 景观打造的通用导则,对滨水空间、村庄节点空间进行 分类引导。
• 规划编制体系: 1目标+4规划+1指引 +N专题
(1)一目标:乡村建设目标
从农房建设、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生活垃圾和污水 治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因地 制宣制定乡村建设中远期发展目标,明确乡村地区发展战 略、路径、指标,统筹各职能部门的多村建设项目,落实 多村建设决策的近期行动计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 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村庄规划性质
乡村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乡村的社会、经济,文 化传承与发展等所做的综合部署,是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 的基本依据。乡村规划具有综合性、社区性、实用性与地 域性。
(1)综合性 乡村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
体,乡村规划要解决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产业问题,同 时还要解决建设中涉及具体的用地、建设、生态经济、运 营等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村庄规划编制全解析
2019-4-16
一、村庄规划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做好法定的村庄规划: (1)这有利于理清村庄发展思路,明确乡村振兴各项任务 优先序,做到发展有遵循、建设有抓手; (2)有利于统筹安排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 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有利于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 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3)有利于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 进城乡融合发展。
B.乡村用地规划
• 根据县(市)域不同地区的用地适宜性条件、资源开发情况、 生态环保和防灾减灾安全要求、扶贫支持政策等,研究生态、 生产和生活空间内的建设用地模式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 明确宅基地规模标准,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原则,并和土地利 用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相协调。
C.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基于农村居民的出行距离,使用類率、设施服务半径来构建乡 村生活,并通过交通、地形、资源等因素对设施服务半径影响 进行修正和调整,并以适宜的“乡村生活图”为依据,统筹配 置教育、医行、商业、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城乡统筹、因 地制宣为原则,确定县(市)域乡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 道路、电力、通讯防克等备类基础设施的规模,建设标准和选 址意向。
位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划建设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风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 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乡村规划的根本要求。村民是 村庄建设的主体,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 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 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构建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 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 要经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我国地域辽、乡村特点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乡村规划没 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具体需求,结合地域文化、发展阶段、 产业特色、地形条件、气候土壤等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规划编制。
三、村庄规划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乡村规划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三级六层规划体系框架
四、村庄规划的四项原则
1.生态优先,彰显特色 乡村规划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生产、生活三
(2)四规划:
A.乡村体系规划
• 规划应围绕主体功能定位划定经济发展引导分区,依据空间 特点差异分级划定分类治理分区,基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 特点划定管控分区,因地制宜构建镇村体系。
• 空间管治规划(生态空间)重点是确定县域需要重点保护的 区城,细化乡村地区主体功能的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提出相应的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限制 和引导措施。
• 产业发展规划(生产空间)基于本县城的农林牧渔条件及资源 禀默条件,明确乡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产业进择重点,寻 求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定经济发展片区,构建定位合理, 特色突出的县域乡村产业体系,制定各片区的开发速设设与控 制引异的要求和措施,促进县城城乡产业多层次融合发展。
• 村镇体系规划(生活空间)依据县域内不同规模、职能和特点 的村镇,科学合理地确定村镇等级体系。村镇体系一段由重点 销(国家重点镇或特色小镇)般乡值、中心村、自然村四个等 级构成,形成以乡镇政府驻地为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以中心村 为基本服务单元的相对均衡的多村空间布局模式。
(2)社区性 乡村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为百姓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尊重
村民的意愿,上下结合,发挥村民社区自治的积极性是规划的 关键。 (3)实用性
乡村规划往往是结合具体建设需要产生的,是最容易体现 规划价值和实效性的规划,对村民住宅建设、市政管网、污水 处理、土地流转、村庄经营、甚至村庄维护管理等方面内容往 往有更高要求。 (4)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