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淅川山区淅川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于一体,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丹江口水库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淹没县和移民安置县。
淅川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
淅川县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70万亩,水域60万亩,荒山290万亩。
辖16个乡镇,516个行政村,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
淅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春秋时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
曾诞生了商界鼻祖、越大夫范蠡,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著名诗人屈原、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杜牧、元好问都曾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诗篇。
淅川古称商於,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直达武汉。
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这里是连结东南与西北诸省的重要商业通道。
清道光、光绪年间淅川曾两度擢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区位独特,资源丰富。
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174亿立方米,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矿藏42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中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河南省第一;宜林荒山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国家长江防护林工程的重要基地。
淅川是中国文物出土大县,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7000余件。
其中春秋铜禁的出土将中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受到江泽民同志的高度称赞。
以丹江水库自然风景,盛唐时期中州“四大名刹”之一的香严寺,荆紫关古镇保存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古城址、古墓群为代表的大批珍贵文物,构成融山水、人文资源、宗教和楚文化为一体,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八条旅游热线之一。
资源状况淅川旅游资源淅川资源丰富。
淅川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2046小时,降水量804mm左右,气温15.8℃,无霜期228天,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
淅川探明可开采的矿藏有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39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中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河南省第一。
淅川农业现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药材、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其中,香花小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干椒5600万公斤,出口美、日、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已形成万只网箱养鱼和亿粒银鱼养殖基地;以花椒、柑桔为主的林果业总面积达47万亩;龙须草种植面积40万亩。
水利方面: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万千瓦。
淅川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淅川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
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等20多种。
旅游资源淅川清代一条街淅川旅游景点很多,围绕丹江水库,上游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古街,为国保单位;下游有与道教圣地武当山南北相望的中原名刹香严寺,加之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使淅川的旅游开发具有无限的前景。
目前,淅川已形成了“一水”、“一街”、“一寺”、“一谷”、“一园”等景点,建成3A和2A级景区各2个,三星级宾馆2家。
其中,仓房景区不仅拥有香严寺、坐禅谷、龙城楚文化遗址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集佛文化、楚文化、山水文化于一体,而且毗邻丹江水库,与渠首景区、小三峡景区遥相呼应,开发潜力巨大。
丹江水库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126万亩,蓄水总量达131亿立方米。
库区座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最高。
水质透明,水面宽阔,风平浪静,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大型工程的渠首,就在淅川县九重乡境内。
它的全部建成,将以每秒500立方米的流量,把丹汉二江之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
丹江水库的自然景色是旅游的最佳去处,江面上有四通八达的航线,库区内有自成体系的公路。
从这里西上过荆紫关可通秦川,南下可达荆楚,东进可入中原大地。
丹江水面碧波千倾,天水一色,山青水秀,美丽如画,奇山异石,独具姿彩。
游艇鱼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人绕水转,山随人移,人如画中行,山似水上飘。
令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
水库的雁口一带有几十里狭长的江面,夹岸奇峰对峙,陡壁峭拔,野藤倒挂,山环水绕,这就是著名的丹江“小三峡”(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可与长江三峡媲美。
狮子山壁上有一天然石佛,高达15米,面向江面,平视前方,神态安祥,正襟危坐,颇有乐山大佛之雄姿。
其慈颜端庄肃穆,两手合掌于胸前,好像正在给坐艇、荡舟的游人祝福。
清代古街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座落在丹江岸边。
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中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
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
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伏牛山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
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
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古关门。
在荆紫关镇南街最南端。
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字,进入关门,古代建筑群便映入眼帘。
荆紫关古街道。
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地面均系青石铺砌,平净整齐,两侧700余间板门店铺,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昼抽夜闭,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使街道更加古朴灵秀,曲型多姿。
淅川香严寺香严寺香严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公里的仓房镇境内,东临碧波万顷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西接道教圣地武当山,寺院座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唐宣宗李忱称帝前,在这里落发为僧达七年之久。
寺院座北向南,依山而建。
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41间。
主体建筑山门、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厅和藏经楼,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陪建东西客房、僧房和十王殿,并在东部另辟“静修院”,一进五庭院,步步登高。
整个建筑严谨对称,规模宏伟,风格各异,是河南省四大名刹之一。
山门为四柱嵌匾的石牌坊,面阔三间,上书“敕赐显通禅寺”六个大字,门旁两侧各蹲立一只高大雄浑的圆雕石狮。
过山六经甬道进入韦驮殿,韦驮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走廊排列十二根合抱大柱,雕梁画栋,华丽中更显得庄严肃穆。
韦驮殿之后,便为凝月轩,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为达官贵人入大雄宝殿前的休憩之所。
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两山出檐,四周走廊环立二十六根大柱,高约七米;檀嵌、插筋均为浓笔重彩,镂刻绘画;斗拱出头雕刻龙头、龙尾,状似盘龙;门扉全为填花透雕,每个花瓣均经精心设计,琢靡精细,纹理清晰,花叶相衬;殿内竖立八根“通天柱”,直托屋顶梁架,气势磅礴。
尤其是殿内满绘神佛壁画,诸如人物、禽兽、巨浪、流云等,更是构图鲜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身入其中,犹入幻境。
法堂、藏经楼、客堂、僧房以及其它建筑和绘画,皆规模宏敞,各有特色,雕镂精细,不具一格。
整个寺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树和泉水环绕,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
寺东竹林内竖立着两座洁白的大理石塔,高15米,六角、七级,为雕琢精细的仿楼阁式建筑,与绿海相衬,若天然图画。
寺院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珍珠泉、双石洞、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还有国家级风景树“美女抱将军”,能识善恶的痒痒树,宋代所植桂花树等,奇观美景,把山寺映衬的更加风景秀丽,引人入胜。
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域淅川县城夜景淅川县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龙城街道、商圣街道、荆紫关镇、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九重镇、盛湾镇、金河镇、寺湾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西簧乡、毛堂乡、大石桥乡、滔河乡。
共有520个村(居)委会。
龙城街道位于城区西北部。
该区域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6.4万人,代码:411326001。
辖5个社区:郑湾社区、上集社区、西湾社区、红旗社区、春风社区。
27个居民小组。
商圣街道位于城区中心,东至上集镇的朝阳社区,西至灌河河道,南至罗池贯社区,北至人民路和新建路。
面积,约5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代码:411326002。
辖4个社区:狮子路社区、冬青社区、顺风社区、幸福社区。
25个居民小组。
荆紫关镇面积168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6平方千米),人口5万人(其中镇区2.6万人),代码:411326101。
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建制镇。
2006年,辖37个村委会:中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汉王坪村、狮子沟村、上庄村、三岔村、上梅池村、陡岭村、菩萨堂村、大扒村、新石门村、双河村、李营村、穆营村、娘娘庙村、码头村、魏村、店子村、史家村、药王庙村、小寺沟村、张村、龙泉观村、孙家湾村、金家沟村、西头村、全庄村、麻坎村、冯营村、山根村、张巷村、程家洼村、庙岭村、沙渠河村、吴家沟村、石槽沟村。
(296个村民小组)老城镇位于县城西南23千米处,丹江口库区上游。
人口3.15万人,代码:411326102,北与金河镇搭界,东与马蹬、上集接壤,西与大石桥乡相邻,南与盛湾镇、滔河乡隔河相望。
2006年,辖25个村委会:秧田村、险峰村、杨家山村、岵山铺村、狮子岗村、下湾村、王家岭村、石家沟村、武家洲村、小街村、安洼村、裴岭村、陈岭村、叶沟村、新建村、王沟村、泉沟村、马沟村、种子坪村、黑龙泉村、官富山村、穆家山村、石门村、秧地沟村、七里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