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牙七中殷爱武 2012-12-17 事业的成功需要交往、需要合作。
交往和合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创造方式之一,也是人的素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的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
常见的问题有: 1、小组合作学习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
2、教师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堂秩序混乱。
3、小组分工不明确,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4、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综观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留于形式,那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活动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理论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和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员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的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
它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讨论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加强学生
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中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每个人都有小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还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其基本模式为:情景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
情景诱导:通过适当的讲述,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身于小组活动之中。
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的后,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开展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去发现、去探讨、去逐步解决学习问题。
交流反馈:合作学习小组汇报本组学习的情况,了解各组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对存在的疑难杂症提出集体研究。
针对各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辩论、审视与修正,自觉弥补不足和欠缺。
归纳评价: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合作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补充,帮助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
并对各小组和组内的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