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县民俗调查

单县民俗调查

单县民俗调查单县人民长期从事农桑耕织业,养成淳厚善良、勤劳俭朴的品德。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民情风俗不断演变,迷信逐步消除,禁忌减少,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逐渐形成,单县民俗形式丰富多样。

民俗的历史发展过程据乾隆版《单县志》记载:“单为鲁邑,渐染礼教”,“单州土狭人稠,尚礼逊,颇有古风”。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通过礼制,控制着社会生活。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清代,男子雉发留辫,穿马褂,戴帽钿,女人涂朱傅粉,穿耳缠足,达官贵人以肩舆代步;礼节上实行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称谓上有“大人”、“老爷”、“先生”等之分;信仰上,信神、信鬼,摆供、上香,祷告、许愿。

家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婚姻制度上,实行包办、买卖和“门当户对”,妇女谨守“三从四德”,讲名节,重贞操。

明代以来单县经朝廷降旨旌表的烈女、烈妇建坊立碑的就有近百人。

丧葬礼节上,讲孝道,迷信鬼神,搭灵棚、烧纸钱、披麻戴孝。

这些习俗成为统治者利用宗法观念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

民国后,随着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封建的弊习陋俗随之改变。

人们剪发易服,放足换履,实行脱帽、鞠躬、握手的新礼节;破神权,除迷信,废除旧的婚、丧礼仪,提倡自由婚姻,简办丧事。

倡导一夫一妻,反对卖淫纳妾,冲击了封建社会宗法伦理关系、但出现了崇洋倾向。

资本主义的利害、金钱关系、唯利是图等有所滋长;拐骗、卷逃、盗窃、走私、斗殴的犯罪行为屡禁不绝。

民国时期风俗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追新慕异、去土求洋的形式,包含着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哲理取代儒家的伦理纲常。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行了《新婚姻法》,进行了丧葬改革,公布实施了《治安管理条例》。

除恶习,树新风,教育人民尚俭、知耻、耐劳、和众,“严禁吸毒、嫖娼、赌博”,对婚丧中的大操大办、挥霍浪费加以抨击,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风正逐步形成。

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半夜十二点,春节就到了。

是一岁之首。

古时,称元旦,俗称“新年”、年“初一”。

民国期间,改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旧时春节的许多活动都涂上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每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就进入了年期,开始扫尘、蒸馍、煮肉、杀鸡、宰羊、买爆竹、写春联、请门神、祭天地。

这些活动是为了驱邪恶,保平安,迎吉祥,祝幸福。

如蒸馍馍,备节食用,含有吃粮年年有余,馒头上点上红点,谓生活红火吉祥之意,还有蒸米面团子,以地瓜、红枣、红小豆、绿豆做馅,意在团圆。

春节五更起床,先放鞭炮。

室内点蜡烛,门上挂灯笼,然后点香、摆供、烧纸、磕头、祭天地神灵和祖先牌位,供品一般是鸡、鱼、肉、蛋和水果、油炸食品。

祭后,给长辈拜年,先拜祖先、尊长,接着长辈向晚辈少年、儿童散“压岁钱”,吃年饭。

五更新年的第一顿饭,要吃素馅饺子,含有素静平安之意。

下饺子时放鞭炮,以求吉利。

饺子不吃完,饭后锅内放上馒头,意在有余。

水饺煮熟后,先敬天神,再敬灶君,按人口每人一碗,另外多盛一碗,望家中人丁兴旺。

早饭后,邻居相互磕头拜年,祝贺“新年起得早”。

只限早晨、上午,过午就不再拜年了。

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带上馒头、点心、礼品走亲串友。

特别是新婚男子,第一次给岳父母拜年,必须初二,礼物从丰,招待也很隆重。

串亲访友一般要当日返回,表示一年做事利索。

此项活动,大约持续半月左右。

建国后,烧香纸、供神灵、摆桌供、磕头跪拜、敬神祭祖一套习俗已逐渐破除,大家实行看望、问好、团拜等形式,以增强团结。

送“火神”建国前,在单县地区农历正月初七送火神。

人们在空场上先搭起火神棚,桌上放着用黄表纸写的“南方火德真君之神位”的牌位,摆上供菜,点上香火,各家在棚前跪拜,祈求火神保佑,免除火灾。

晚上举行送“火神”的仪式。

燃鞭炮、放挂鞭、点花筒,礼花四溅,火神起火升天,牌位焚化,人们向南方磕头祝送。

建国后,送“火神”渐简并停止。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亲人相聚,吃“元宵”,看彩灯,因此,人们把这天叫“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或“灯节”。

入夜,人们携儿带女,涌上街头欢看灯火。

有河灯、龙灯、狮子舞、走马灯,灯的形状、色彩各不相同。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日”。

从这天开始出现雷鸣,故又称“龙节”。

二月初一晚上或二月初二清早,农民用草木灰在庭院或打麦场里围上圆圈,名曰“围囤”。

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祈求五谷丰登。

在单县有些地方还吃“炒料豆”,有甜有咸,俗称“炒蝎子爪”,人吃了祈望一年内避“五毒”、防虫咬。

十月一农历十月一日,俗称“鬼节”。

人们这天到坟地祭祖,名曰“上坟”,烧纸钱、供酒菜、行跪拜礼、哭坟,悼念已逝亲人。

腊八节在单县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建国后,腊八粥渐为枣米饭代替。

有枣树的人家往往在树上砍一些刀口,抹上米饭,期望红枣大丰收。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进行“祭灶”,意即祭祀灶王爷上天,给灶君烧香、磕头,摆祭灶糖供奉,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祝祷后,把灶君的旧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烧,谓之“送灶”,即送灶君上天,直到除夕再把新灶君贴上,等到新年时归位,俗曰“二十日去,初一五更回”。

凡是临时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日回家祭灶。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上为除夕,这天家家户户洒扫整饰,家家门口都用长木头栏在门前,意在档财。

男人上坟烧纸,妇女在家准备供品、包饺子、办酒菜。

正屋桌上点燃蜡烛,门上挂上灯笼,意即到处呈现光明。

“除夕”晚上,全家人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喝“辞岁酒”,吃团圆饭,长辈并发给晚辈“压岁钱”。

新兴节日也有很多,如新年.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等等.婚育丧葬习俗婚嫁议婚民国年间,男女十几岁即有媒人上门说亲。

只要双方父母认为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作主议婚。

男方向女方要年庚生辰,谓之“要年命”,女方开具年庚生辰八字送给男方,谓之“送年命”。

男方按照男女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卜卦测算,年命属相不相克,才能定亲。

建国后,要年命、合八字的逐渐减少,“相亲”逐渐流行。

订婚建国前,经双方父母同意,“合八字”属相相合后即定亲。

先由男方送拜盒到女方,谓之下柬帖。

女方若同意,即将柬帖留下,另给男方回贴。

柬帖即为婚约。

建国后,订婚男女双方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这本为结婚,群众称为订婚。

届时男方设宴招待女方,宴请宾客和婚姻介绍人。

结婚建国前沿袭旧礼,婚前一天,新郎拜祖坟和四邻,女减食三天。

结婚仪式隆重。

男方置办烟酒宴请宾朋,布置洞房。

雇用花轿、唢呐班到女方迎娶。

在单县女儿出嫁时,家人会给女儿穿的鞋前头塞上一点棉花,说是祈盼女儿到婆家生活能过得宣(生活好),称鞋前头塞棉花。

新娘到达,男方鸣炮奏乐,新人拜天地,入房后有挑红、撒帐仪式等。

最后,亲朋邻居闹洞房。

建国后,简化婚礼,喜事新办逐渐代替了繁缛的封建礼仪。

称呼在单县一带男子对女子父母的称呼,婚前有叫叔叔阿姨的,但婚后绝对不能这样称呼.在城里现在一般都称爸妈,农村称岳父为大爷,称岳母为大娘.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农村称爸妈的也渐渐多起来。

吃大桌(吃大席)是鲁西南农村的一种风俗,就是谁家婚嫁娶的当天中午,亲朋好友们都要来帮忙--其实就是去吃饭。

8~10人围在一张桌子上,一块用餐,俗称吃大桌,也叫吃喜,吃大席,济南人叫吃盘子。

有时一二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摆满了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情景相当壮观。

生育送粥米在单县头胎婴儿男孩第5天、女孩第7—9天,亲属备鸡蛋(生男孩鸡蛋为双数、生女孩则为单数)、米、糖、衣帽同往贺喜。

坐月子产后,产妇多包头拥被坐卧于床榻。

禁见风,禁晾汗。

为了滋补、催乳,多用鲜鱼、猪蹄、母鸡为羹。

猪蹄炖汤多配以王不留、穿山甲作为催乳剂。

满月之日中午,常炖老母鸡汤给产妇喝。

饮后,蒙被“发汗”。

相传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

现多喝“益母草”汤。

叫满月婴儿满月,外婆家常备车辆来接,俗称“叫满月”。

产妇坐车携婴儿,手执一桃枝,缀以红壳花生、铜钱。

临行,婴儿额上点红。

几日后归来,外婆抹粉于婴儿鼻梁,还要为外孙缝制一件替换小褂,谓之“退毛衫”。

贺娶八十年代前,亲戚多以衣料或床上用品为贺礼。

至亲须拿见面礼金,俗称“磕头”礼。

好友致贺,多为室内饰品、生活用品。

近几年来,贺礼均为钱钞。

贺嫁亲友送贺礼谓之“添箱”,亲戚一般送衣物、床上用品、盒装糕点,或送现钞。

近些年贺嫁多为钱钞。

祝寿乡俗是人不过六旬不为寿。

只有在66岁生日,方有庆寿之举。

一般只在家中接受亲人拜贺,稍为改善饮食,喝长寿面而已。

上有尊长,虽逾66岁,也不庆寿。

旧时代,唯有名流绅士庆寿,摆大席,唱大戏。

嫁女重视为父母庆寿,曾有“六十六,闺女送块肉;七十三,送条鲤鱼窜一窜”的俗语。

礼节单县民性纯朴,长幼有序,待人忠厚,热情好客。

人们见面,城里人握手,农村人打招呼、问好。

如有问津,“请”字当先,常用“谢谢”、“对不起”、“麻烦了”等谦恭词。

有客至,笑脸相迎,敬烟递茶;客去相送,惯用“走好”、“再来”。

宴席茶会,尊客让座敬酒;告退席时,招呼他人慢慢吃。

串门串户,见长辈主动让座,见平辈敬茶让烟。

丧葬人将死,移主房明间,儿女为其梳洗穿衣。

逝后,停尸棂床,头南脚北。

长子披麻戴孝登高喊路,众孝子放声举衰。

门上贴白纸,户外竖纸幡。

遣执事给亲友报丧。

孝子昼夜守灵,早晚举哀“启灵”。

亲友吊唁,为亲戚破孝。

择期出丧,再遣人散帖。

葬前两日,报庙请魂。

前一日夜,冥钱送魂。

入夜,鼓乐引路,孝子依次缓行,至村外路口,出殡上午,亲友携香椿、荤、糖供品、帐条、挽联、赙仪致吊。

中午宴宾,午后发引,家祭、路祭毕,长子顶“老盆”摔于棺首,棺起,举哀,仪卫前导,孝男引棺缓行,孝女、孝眷顶“搭头”,随棺举哀。

三日圆坟,五七、百日儿女眷属再祭拜于墓前。

子女三年后除孝。

三个春节禁贴红色对联。

七十年代,推行火葬,火葬前,一袭穿衣、停尸、招魂、守灵等旧仪。

数日后火化,骨灰葬于林地。

七十年代后,人们将骨灰重置灵堂,仍按传统葬仪殡葬。

城镇实行火化,骨灰或寄存火化厂,或土葬。

单县有老人去世后三年进行祭拜活动的习俗。

这是一个传统,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与人死后要过七天一个意思,为的是纪念他们失去的亲人。

这个三年也不例外,过三年就是在死者死后三年的祭日举行,要举行的隆重一些,亲朋好友都要通知到,来的亲朋好友还要上礼,有人说老人去世“过三年”是半喜半忧的事,以示对死者的怀念!!活动结束后,要摆酒席款待所有来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