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
B.无边落木.萧萧下木:木头
C.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
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B
【解析】木:树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留青冢向黄昏
B.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去紫台连朔漠
C.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
D.塞上风云接.地阴接.天莲叶无穷碧
【答案】D
【解析】A.独自/只。
B.数词/副词,一旦。
C.萧索,萧条/拟声词,风吹落叶的声音。
D.均为连接。
3.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迟.之B.晋军.函陵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 无边落木萧萧下.
【答案】C
【解析】A.意动用法。
B.名词作动词。
C.使动用法,和“繁”字的用法相同。
D.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
....,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了。
B.杜甫的那首《登高》就是在奉节居住下来以后写的,登高一吟,至今让人回肠荡气
....。
C.《黄鹤楼》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
论家莫衷一是
....。
D.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
一孔之见
....。
【答案】D
【解析】A.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B.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
等十分动人。
C.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D.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这是个贬义词,而此处为褒义语境。
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所以追随者众多。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①④③⑤⑥②B.①⑥④②⑤③
C.④①⑥②③⑤D.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C
【解析】本段围绕着“谭鑫培与杜甫在精神上的共同点”这一话题展开。
解题时要注意上下句的联系。
第④句是杜甫诗歌风格的特征,应紧承上句“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第①是“所以追随者众多”的原因解说,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两者风格相似的具体阐述。
第⑥句与第②句的顺序由第③句中的“悲凉与苍劲”决定。
③⑤句的顺序由关联词“只有……才……”确定。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6.对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答案】D
【解析】“外界环境”概括不当。
7.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深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形象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BC
【解析】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
C.杜甫是将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9.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全诗表现了诗人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诗人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诗人化用典故,都出自《庄子·秋水》。
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诗人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答案】【答案】CE
【解析】C.典故错,应该是出自《庄子·逍遥游》。
E.“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1.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四、语言运用
12.结合意象特点,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的诗句扩展成一段富有意境的景物描写。
(不少于60个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答案】秋风劲疾,天朗气清,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
13.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
中国古典诗词深受俊秀神奇的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
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
【答案】(示例一)总想竹杖芒鞋,回望黄沙道中的夕阳;总想攀登蜀道,倾听子规的啼叫。
(示例二)总想登上滕王阁,遥望彭蠡之滨的雁阵;总想驻足杨柳岸,仰望天穹中的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