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13-04-18T15:32:32.95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31期供稿作者:李洪彬[导读]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初级中学李洪彬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数学教师不能充当数学知识的施舍者,没有人能教会学生,数学素质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获得的。
”这一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基于此,那么,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
面,我谈一点看法。
(一) 激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适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直观教具演示,设置悬念等。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预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先猜想它的两个底角有何关系,后折叠实验,最后推导证明。
2、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3、课内练习精而有梯度,有层次,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都有收获。
同时方法“活”,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如:小组竞赛,交流讨论,互评互批,互作评价等,把练习巧妙地安插在游戏竞赛中。
例如:对“翻折问题”的教学可处理为:学生动手折纸,体验并画出图形,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然后交流讨论,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新的发现。
4、课堂小结,以“味”促探,让学生有“回味无穷”之感。
教师可继续设置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有兴趣去探求知识,养成复习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寓心理激励于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发展到稳定形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把握心理激励的契机,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可以是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也可以是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使学生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信心,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上教师可实行“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可先肯定其合理部分,给予鼓励,再给该生一个回答的机会,让他感到压力和鞭策。
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学习材料)认识的过程。
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善问,巧问,紧紧抓住学生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法,启疑开窦,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可采用以下形式:(1)曲问,即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拐个弯,问在此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索才能回答。
(2)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
(3)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了假设,以制造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