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只说说双支座的模拟,3支座以此类推:
1.不模拟支座的实际高度时-虚拟刚臂法:在实际支座位置建立两个节点,把这两个节点与对应梁上的节点分别连接,建立两个虚拟单元。
虚拟单元的材料容重设为零,弹性模量建议取值10e5~10e10。
然后对所建立的两个节点进行“一般支承”或“节点弹性支承”约束,其中后者可以模拟实际支座的刚度。
2.模拟支座的实际高度时-弹性连接法:在实际支座位置建立两个节点,节点与主梁建模点进行“刚性连接”,主节点为主梁建模点。
将这两个节点向下复制,距离为支座高度+梁高(梁截面以顶对齐时),复制生成的点与对应的点用“弹性连接”进行连接,相应的刚度参考支座厂家的产品介绍。
然后对所复制的节点用“一般支承”进行固结,即约束各个方向的转角和位移。
当然如果不用模拟支座的实际刚度时,相应的刚度可取大值,建议取值范围为10e5~10e10。
楼上的概括的很全面,一般单、两个支座时用第一种方法,多支座时就得用第二种方法了。
以下是MIDAS官方的资料,弯桥支座一般这样模拟:
i. 单、双支座模拟。
在实际支座位置建立节点,定义该节点的节点局部坐标,保证约束方向与曲梁的切向或径向一致,利用弹性连接(刚性)连接支座节点与主梁节点,然后利用一般支承来定义支座节点的约束条件。
ii. 多支座模拟。
对于多支座的情况利用单、双支座的方法会导致反力结果误差较大。
因弹性连接(刚性)在程序中是一种刚度较大的梁单元,传递荷载时,也会发生微小变形,与平截面假定不符。
此时,应在实际支座的顶、底位置分别建立节点,支座底部节点采用一般支承约束(约束D-ALL),利用弹性连接(一般)来模拟支座(输入支座刚度),支座顶节点和主梁节点通过刚性连接来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