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采购需求

第二章采购需求

第二章采购需求一、采购人需求1.供应商必须承诺提供厂商原装、全新的、符合国家及用户提出的有关质量标准的设备。

2.本项目要求在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180日历日完工,租赁期为5年。

3.供应商必须承诺不得将采购人的任何资料泄露给第三方,按用户的保密规定执行,中标后需与采购人签定保密协议书。

4.供应商必须承诺在工程完成后及时向采购人提交有关工程竣工资料文件。

5.供应商必须承诺中标后不得以商务谈判等理由为借口,提出变更设备或拖延工程施工进度。

6.本项目采购预算为人民币元,(大写:人民币贰仟零陆拾壹万贰仟捌佰元整),本项目投标报价的最高限价为人民币元,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不得超过以上最高限价,否则视为无效投标。

7、总报价不得超过最高限价,否则视为无效报价。

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33条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

8.中标供应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提供项目实施过程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工作日程表等进度计划方案,并在征得采购人的认可和同意后,中标供应商应方可开始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方案执行。

9.本次采购产品为非进口产品(进口产品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10.凡属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请供应商尽可能提供《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

(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投标人可查询中国政府采购网<>。

)11.凡属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请供应商尽可能提供《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的产品。

(注:《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投标人可查询中国政府采购网<>。

)1.1项目需求描述1.1.1项目概述1.1.1.1系统现状首先,通过近年来全区的对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依然有部分区域未能覆盖,存在一定的监控死角。

其次,全区现时公交站亭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公交站亭信息化管理比较弱,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以上所有公交站亭进行监控,管理部门无法掌握公交站亭客流、车流等动态情况,利用传统人手方式难以对各公交站亭实现有效管理,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改变落后的监管方式,才能提高管理水平。

1.1.1.2存在问题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覆盖面不足,缺乏用于应急现场执法取证的应用,远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远不能满足社会治安监控的要求。

无法高效地打击和预防犯罪案件。

同时,新的视频监控系统采用更高端的高清数字技术及人脸识别技术,监控图像质量提高较大,功能应用更加强大,同时对监控设备、传输设备和传输线路质量要求更高,有必要按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去实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达到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共享的优势。

另一方面,人流较为集中公交客运站场和公交站亭,视频监控在这方面存在空白、盲点。

现时政府难以掌据车辆到公交站亭进出站、公交站亭现场乘客候车、客流等情况,无法通过软件系统、信息化技术远程和无法通过调度及时了解公交站亭遇到的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因不同公交站亭客流情况不同,同一个公交站亭不同时段客流量也不同的情况存在,客流较大的公交站亭更较为复杂,给整个客运运输和社会治安过程带来安全隐患,而且由于公交站亭分布范围大、分布零散客观等原因,难以安排专职人员现场驻点管理各公交站亭。

传统人手,效率较低,且成本极高,加大政府日常开支,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严重阻碍社会的稳定的发展,社会的不稳定,公交客运行业管理的落后滞后制约着其它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和城市的整体发展。

1.1.1.3项目建设必要性从化区作为广州大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城市副中心,必须要实现视频监控资源统筹建设并进行统一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尽快摆脱目前我区对公交站亭、客运站场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的局面,信息资源滞后,有效数据贫乏,记录难于调取的现状,通过建设视频远程监控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强化监管力度,改变监管方式,为建设平安城市、平安交通提供有效保障。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方案和具体措施,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从化区公交站亭视频系统,系统建成后,实现统一汇聚所有公交站亭的视频信息,通过实时画面对全区的公交站亭情况进行安全监控。

1.1.2建设目标围绕“平安广州”建设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平安从化”、“平安公交”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最终实现对全区重点防护区域及未建公交视频系统的公交站亭进行全覆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全区治安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从化区公共安全与管理智能视频系统建设应用规划(2018-2020年)》要求,本期项目建设目标完成高清视频系统建设项目(一类点)、高清视频系统建设项目(二类点)公交站场站点视频系统建设项目两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对区内重点区域建设高清视频监控258个图像(含部分人脸识别),重点公交站场站点建设126个图像,合计384个图像,并建设相应的交通运输局监控中心、存储机房等。

1.1.3建设内容根据项目需求分析,本项目主要的建设内容详细如下。

1.1.4建设依据主要编制依据有:i.政府文件1.《广州市公共安全与管理智能视频系统总体设计方案(2017-2020年)》2.《广州市从化区公共安全与管理智能视频系统建设应用规划(2018-2020年)》3.《广州市公共安全与管理智能视频系统建设项目租赁预算编制参考(2017-2020年)》(穗视建办字〔2017〕15号)4.《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指导性技术文件》5.《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方案设计要素》6.《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3111试点工程实施方案》7.《广东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8.《广东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技术规范》9.《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ii.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2.《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3.《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4.《视频安防系统技术要求》(GB/T367-2001)5.《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7401-1987)6.《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7.《计算站场安全要求》(GB9361-1998)8.《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9.《邮电通信网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范》(YDJ44-89)1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11.《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YD14050-93)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13.《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14.《安防人脸识别应用视频人脸图像提取技术要求》(GA/T 1334-2016)15.《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2017)16.《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1400.1)17.《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第4部分:接口协议要求》(GA/T 1400.4)1.1.5系统建设要求1.1.5.1功能需求分析1.1.5.1.1图像实时监控监控显示应用主要是指在显示设备上显示前端摄像机输出的图像。

本期主要在交通运输局监控中心新建一套显示系统,用于重点公交站场站点建设126个图像的上墙显示,显示系统应能支持高清视频流(含 H.265、H.264 或 SVAC 等标准)。

1.1.5.1.2视频存储功能系统前端所有改造监控点图像均要求接入监控中心的网络存储设备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视频存储。

➢每路图像的连续录像存储时长不小于30天;➢单路图像存储分辨率不小于1080P;➢视频图像的存储视频帧率应不低于25帧/秒。

1.1.5.1.3图像数据上传功能系统图像数据接入视频专网,并通过从化区公安分局平安城市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实现视频数据的上传。

上级单位可调用系统实时视频及录像数据。

为确保系统数据稳定性,系统需具备流媒体转发功能。

1.1.5.1.4接口与协议开放系统中各高清设备、软件必须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协议,与广州市统一部署的广州市公安局视频联网管理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全面实现管理平台的高清各种功能应用,所选设备生产商必须提供编解码、控制协议SDK 包,有义务按照将来省市视频办有关统一标准要求免费改造本次项目所提供的设备和软件。

1.1.5.1.5平台应用本期项目要求新建的所有视频资源均能接入从化区公安分局平安城市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并上联至广州市公安局视频联网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1.1.5.2性能需求分析1.1.5.2.1图像质量整个基本系统从前端摄像机到监控显示部分都必须通过设计使整体图像质量至少达到如下要求:1、数字视频信号应符合以下规定:➢单路实时彩色视频监控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帧率不低于30帧/秒。

➢单路存储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帧率不低于30帧/秒➢实时画面的灰度不低于8级2、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中表4.3.1-1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4.3.1-1规定的三级;在显示屏上应能有效识别目标。

1.1.5.2.2传输基本要求以下传输性能需求参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2017)文件规范依据。

(1)联网系统网络层应支持IP协议,传输层应支持TCP和UDP协议。

(2)视音频流在基于1P的网络上传输时应支持RTP/RTCP协议;视音频流的数据封装格式应符合《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2017)中的要求。

(3)当信息(包括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及报警信息等)经由IP网络传输时,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包括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网络传输、信息接收端解码、显示等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应满足下列要求:a)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人的监控中心相应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2s;b)前端设备与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4s。

(4)联网系统IP网络的传输质量(如传输时延、包丢失率、包误差率、虚假包率等)应符合以下要求: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时延抖动上限值为50ms;丢包率上限值为1×10-3;包误差率上限值为1×10-4。

1.1.5.2.3可靠性要求可靠性指标主要指系统的故障时间,即任何一路或一定数量的监控图像中断或者不清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时间。

系统的年正常故障时间要低于5‰。

1.1.5.2.4安全性要求系统应采取安全性的措施,以保证设备安全和防止图像信息的泄漏。

设备安全是指确保监控设备、网络设施以及其他通讯与存储介质免遭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和其它事故破坏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