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小结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 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 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 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 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送别诗的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慷慨豁达
别董大
高适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鉴赏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 闻道龙标过五溪。 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我寄愁心与明月,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 随君直到夜郎西。 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 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 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 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和思念。
古 代 诗 歌 鉴 赏 专 题
送别诗鉴赏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 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 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 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 2000多位诗人中, 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 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 赴考、 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 旅、归隐等。
鉴赏训练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 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鉴赏训练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牛羊回家,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
古代早晨送别的原因:古代交通不发达, 为了赶路每天只能尽量走更多的路途, 所以需要早晨上路。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傍晚
送灵澈 刘长卿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王孙归不归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 月夜
送友人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前两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离别之情的?
前两联先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点明 是暮春时节,杨花漫天飞舞,不禁让人愁 苦,而这个时节诗人又要和友人渡江分别。 情景交融,深刻的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 时的愁苦和离别的不舍之情。
古人送别习俗:
折柳送别 送别诗
无名氏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近来攀折苦,
应为离别多。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 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鉴赏训练
送友人
李白
1 .首联用什么 词语勾勒出怎样 的送别环境?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 经》。班马:离群之马。
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 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出 青山的静态,“ 绕”描画出白水 的动态,动静结 合,描摹出一幅 青山秀水的送别 图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早晨)地点(长亭、 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 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 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 念。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 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做简要分析。 • 前两联实写,写出了深秋时节在江楼中 送别友人,江风吹入时候的冷清、凄凉。 • 后两联虚写,写别后友人偏居潇湘,每 逢夜里,清猿哀鸣,更是不胜凄凉。 •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分别之景 与别后友人生活之景联系起来,扩大了 诗歌意境,表达了对友人浓厚的关心和 不舍的牵挂之情。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 艺术得好,好在哪 里?
• 凉有凄冷、凄凉的意思。 • 江风引雨入舟凉,写江风把雨吹入舟中, 顿觉舟中变得凄凉 • 一个凉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冷清凄凉的特 点,更切合别离时的心境。 • 情景交融,写出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 感。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 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 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 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别董大
高适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是唐代流传 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 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 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山。 ——辛弃疾。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早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李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学习目标
• 能说出送别诗常见的意象, 基本的主题,常见的表现手 法 • 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赏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 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 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哀伤凄婉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 作用?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 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 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 忧伤之情。
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 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 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 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 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 人的关切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