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压力,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医疗正在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1.人口老龄化概述1.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
两个比较直观的衡量指标是:老年比例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例。
前者是老年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用来衡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期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后者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又称赡养率,是指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工资人口数量的比重,用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对于老年人口的负担程度。
1.2世界人口老龄化状况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将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性问题。
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原因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长及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等。
而世界各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法国是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国家,1865年即进入老龄社会。
法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法国革命,帝国战争消耗了青壮年人口,同时加上法国最早采取了避孕措施,出现了低生育率。
瑞典1890年进入了老龄社会,它进入老龄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全面实施了福利政策,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一战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爱尔兰、德国等。
而二战后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苏联、日本。
据2000年统计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分布情况为:在世界193个国家中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为62个,比重最大的是亚洲,占86%,比重最小的国家是非洲,在53个国家中仅有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1.3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历史性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达成了到20世纪末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与此同时,中国成功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意味着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城镇化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我们将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2%,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095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8.3%。
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推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推进到30%以上;2051年—2100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进入了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010年,一份名为《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报告引起极大关注。
该报告称:“1975年以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即204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
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现在的70岁;二是劳动人口的数量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减少18%~35%。
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数量相对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最后此报告还慎重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根据中国人口计生委的资料显示(表1),可以看出,我国未来人口抚养比将逐渐上升,特别是老年人口的抚养压力将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数的27.43%,劳动人口对老人的抚养比达到了48.49%,换句话说,平均两个劳动人口将要抚养一个老人,如果再同时考虑到对儿童的抚养因素,到2050年社会总抚养比将达到76.80%,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对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表1: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预测表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特征2.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数最多的国家。
由于受计划生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下降为1/7。
然而,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老龄人口数仍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
根据中国人口计生委的资料预测,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2.8亿,占总人口数的18.47%;2050年将达到4.12 亿,占总人口的27.43%。
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口不论是规模还是其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2.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按照联合国于1999年公布的预测,中国在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比例为15.7%与22.6%。
根据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总生育率与总死亡率的预测结果,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比例从10%增至20%的年份为:中国20年(2017-2037);日本23年(1984-2007);德国61年(1951-2012);瑞士64年(1947-2011);美国57年(1971-2028)。
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很直接的看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71%,200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
而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左右。
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由此来看,银发浪潮迅猛袭来,我们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3老年人口在区域上发展不平衡首先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的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四个发达省市的老龄化已经达到10%以上,其中以上海最高,老龄化程度达到了13.04%;而西部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这四个省份甚至还未真正进入老年型社会,其中以宁夏最低,老龄化程度为6.47%。
上海的老龄化水平高出宁夏6.57%,发展极不平衡。
其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
2008年全国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数的9.66%,而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数的9.79%,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的老龄化水平0.13%[2]。
究其原因,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并由此而带来“推拉理论”,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因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吸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逐渐呈“空心化”,农村的中坚力量即青壮年劳动力外移,从而降低了农村总人口中的劳动力人口比重,农村人口扶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加重,最终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
数据来源于《2009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2.4老龄化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通常来说,人口老龄化进程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过程,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生产社会化和商品化以及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而自发实现的。
但我国的老龄化是长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政策作用的结果,从而形成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
目前,相比世界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人均GDP仅达1000美元左右。
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且是慢慢变老,而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之时社会发展程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经济尚不发达、生活还不富裕,是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迅速变老。
即使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达到峰值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仅能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3.1我国学者对人口老龄化状况下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根据联合国预测,本世纪上半叶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31.1%,届时三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是老年人。
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定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做了相关的研究,国外早期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
而现在更多的学者关注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2002年开始我国一些沿海省份便陆续出现了用工荒现象,2010年广东出现了大规模的洋黑工现象,这些现象都折射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已经逐渐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端倪,这预示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学者研究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分析的文献主要还处于理论论述,实证研究比较少。
黄莹根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做了简要评述[3]。
奉莹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从劳动力供给数量质量和家庭劳动供给决策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4]。
我国学者研究老龄化的起步较晚,在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影响的供需结构,劳动力流动,劳动参与率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少[5]。
本文主要以数据为依托论证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3.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冲击与挑战非常明显,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力短缺,从而进一步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刺激技术创新、提供更充足的就业空间和促成老龄产业的形成。
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3.2.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1)人口老龄化给新增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空间。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引致出很多新的就业岗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推进,将派生出许多新的“银色产业”,如卫生、医疗、休闲、养老、文化等服务行业,从而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并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