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作文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9.3
别因为牵着孩子专得太急、太远。
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题记“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
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息。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
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
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争先恐后。
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等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摩拳擦掌,不断扩充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压力,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
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
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人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
正因如此,揠苗助长使不得,一味填鸭也使不得,大水漫灌更使不得。
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生长。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也只有遵循成长期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乏善、个性更彰显。
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慧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
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
效率与质量、个性与共性,始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而一直被反复论争。
但今天,社会普遍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在逐渐优化,评价体系也在朝着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向持续改进。
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知识同时更重视能力、素质与品格的理念,正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共识;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正逐渐为更多骑家长所接受。
有一则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令人深思。
主人公牵蜗牛去散步,想走的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心灵、最饱满的精神,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