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总结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

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这就是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

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现在: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

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其中,尤其以网名为代表的“左”倾胶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严重,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依靠共产国际代表,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对红军造成严重损失。

在占领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决议》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腐恶红军的军事行动。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命题角度来看,遵义会议既可能命制单项选择题,也是多项选择题的重要考点,例如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什么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但同时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也要注意,遵义会议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而非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在命制选项时一个重要的干扰项。

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刊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名为《同人》刊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为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以及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2016年考研政治重要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6日)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英国针对中国禁烟,1840年4月,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

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多选)在经济上,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在政治上,其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选)(一)鸦片战争期间的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2、中美《望厦条约》(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日《马关条约》割地(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款、四地通商、承认“朝鲜独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三)《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中国同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