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

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

河北省人口受教育状况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的重要社会特征,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依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全省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教育文化强省的建议。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一)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6岁及6岁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指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及以上人口)6399.69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6.74%,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五普”)提高4. 9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93%,比“五普”提高4.97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80%,比“五普”提高5.28个百分点;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48.23%,比“五普”提高6.37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71.97万人,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6.79%,比“五普”降低8.71个百分点(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见表1)。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每十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89066人,比“五普”增长3292人。

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698人上升为729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0743人上升为1270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139人上升为4440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3194人下降为24661人(见表2)。

(二)文盲率逐年下降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的数量和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省扫盲工作尤其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较大提高,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文盲人口明显减少,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

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文盲人口依次减少为1 178.96万人、937.08万人、442.52万人、187.74万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依次降低为22.24%、15.34%、6.64%、2.61%,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依次降低为32.14%、21.62%、8.59%、3.14%(见表3、表4)。

(三)高学历人口快速增长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180.0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3.17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71.72%;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190.30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长22.24%;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 771.97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19.95%。

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迅猛,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持续增长,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平缓增长,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呈现减少趋势。

(四)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大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257.39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181.23万人,增长237.97%;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416.21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98.31万人,增长30.93%;初中程度的女性人口为1490.26万人,比2000年“五普”增加318.74万人,增长27.21%;小学文化程度的女性人口为958.38万人,比2000年“五普”减少233.51万人,减少18.91%。

从分性别文盲率看,我省女性文盲率下降快于男性。

1982年“三普”男性文盲率为19.09%,女性文盲率为45.72%,相差26.63个百分点;1990年“四普”男性文盲率为12.84%,女性文盲率为30.69%,相差17.85个百分点;2000年“五普”男性文盲率为6.47%,女性文盲率为10.76%,相差4.29个百分点;2010年“六普”男性文盲率为1.58%,女性文盲率为4.71%,相差3.13个百分点(见表4)。

男性与女性文盲率差距逐步缩小,表明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明显。

(五)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水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不同层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指某一人口群体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0年,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8.87年/人,在全国排第16位,高于全国8.80年/人的平均水平。

(六)差距依然存在“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河北省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3位,每十万人中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在全国排第20位,处于较低水平。

文盲人口数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居于全国第11位。

从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看,河北省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才能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七)城乡差距较大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水平不同,致使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人口多1.91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985人,高8.17倍;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190人,高1.66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个百分点(见表5)。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影响(一)对生育率的影响有效控制人口和提高人口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比重依次降低为42.21%、45.41%、39.10%、26.65%、11.18%;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育龄妇女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比重依次降低为19.77%、20.14%、16.87%、11.74%、0.61%(见表6)。

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即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低,反之,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生育多个孩次比重越高。

(二)对从业的影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人口文化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六普”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人口在不同行业所占比重不同。

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人口中,有82.50%的从事于农、林、牧、渔业;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口中,有64.00%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3.57%的从事制造业;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口中,有33.52%的从事农、林、牧、渔业,18.97%的从事制造业,13.13%的批发和零售业;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人口中18.59%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8.40%从事教育,14.15%从事制造业。

可以看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等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相对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等收入水平、待遇、层次相对较高的行业(见表7)。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互为促进。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依靠科学和技术,即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其生产潜力也越大,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即经济越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就越高。

1、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据世界银行测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使人均GDP增加3%。

“六普”资料显示,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密切关联,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高度正相关,即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好。

如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4年、0.75年、0.21年和0.51年,其人均GDP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 7.16%、18.30%、11.08%和8.77%,而衡水市、邢台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其人均GDP也偏低(见表8)。

2、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随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量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对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二、三产业,从而提高了非农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

2010年,全省非农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达87.43%和62.12%,比2000年上升3.78个百分点和11.68个百分点。

十年间,全省有213.91万人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流向二、三产业。

3、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2000年“五普”以来,河北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4年提高到2010年的8.87年,提高了1.13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上升了一个档次。

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661.2元增长到2010年的1626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478.9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8.0元分别增长了1.87倍和1.40倍。

三、发展教育事业,向文化强省跨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对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关乎河北省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

根据公共教育增长原则,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增长速度应快于发达国家当前同期的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确定了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原则,规定我国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和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原则。

因此,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优先保障重点保障教育财政支出;加大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提倡社会办学、多元化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