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外服以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
商周政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 部落血缘色彩增强B. 国家政权的强化C. 财产地域观念淡化D. 神权政治的瓦解2.对下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 亲商势力全都被武力安置在成周B. 成周的建成消除了殷商贵族的反抗C. 成周对周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D. 成周被分封给商贵族作为祭祀之地3.《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阳后,对四方诸侯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闻于上帝。
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用兵伐殷)。
”这体现了西周时期A. 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增强C. 倡导敬德保民维护统治D. 政治中心东迁使局势不稳4.《礼记•大学》记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
由此可知()A. 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B. 分封制是家国同构产生的制度根源C. 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 国人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和睦5.周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 周朝文化影响范围的扩大C. 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D. 文化知识在民间得到普及6.春秋中期,楚国灭掉其北邻若干小国后设县统治,由贵族担任县尹、县公,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晋、秦等国也相继推行县制。
这表明当时A. 三国率先实现君主集权B. 对地方的管理得到加强C. 法家思想受到推崇D. 官僚政治基本确立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 民本思想的盛行B. 各家思想的交融C. 诸侯争霸的需要D. 小农经济的影响8.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
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秦国A. 遵循古礼B. 推行德政C. 体制创新D. 人才荟萃9.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
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
这一变化A. 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 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C. 反映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分离D. 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10.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导致孤立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还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A. 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B. 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C. 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D. 研究视角的差异影响结论1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A. 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B. 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C.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显露D. 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12.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操纵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13.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写成“リ”,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
这反映了汉字的演变A. 体现了审美和实用双重取向B. 取决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C. 根源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D. 起到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14.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 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 门阀世族政治强化C. 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 夷夏观念日益固化15.东晋时,舍人一职在中书省中位居九品,一般选自寒族,士族不屑于为此小官。
南朝时“诏命专出舍人”,正官即使如朱异(南朝梁大臣,出身官宦之家)大到做了散骑常侍、侍中等,也要兼一个舍人。
南朝官制上的变化A. 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B. 根源于动乱的社会环境C. 旨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 包含了阶层变动的意义16.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17.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
“新春秋经学”的创立A. 否定了先秦传统儒学B. 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C. 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D. 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18.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
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由此可知,宋代对地方的管理体制A. 增强了地方应对危机的能力B.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C.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 有效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19.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
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
这种调整A. 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B. 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C. 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D. 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20.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
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A. 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B. 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C. 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D. 经世致用观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21.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
”这反映了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B. 内阁大学士实际执宰相之职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制约22.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微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微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人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23.据史载,“至正嘉时,湛甘泉、王阳明诸先生出,而书院生徒乃遍天下。
盖讲学于斯为灿漫矣。
……迄于隆万,此时天下几无日不讲学,无人不讲学。
”明朝时江南地区讲学会的日益兴盛反映了()A. 科举文化的发达B. 士大夫旨趣的转移C. 社会结构的变动D. 西方传教士的东来24.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止,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
如姚莹的《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夏燮的《中西纪事》分析西方殖民扩张史,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
这()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格局D. 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25.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设立的一个机构,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26.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救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
”该认识A. 反映政治革新的必要性B. 旨在认可中体西用思想C. 挽救了甲午战败的危机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27.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南京)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
……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
……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A. 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 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C. 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D. 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28.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A. 汲取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训B. 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C. 借助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D. 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2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
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民族共和的“五色旗”。
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 孙中山提出较为全面的民族主义理论C. 革命以各民族一律平等为首要目标D. 革命派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30.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
黄梨洲的理想国家里没有国会一类的制度,但他要使学校执行国会的职务。
”由此可见,胡适()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3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