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

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3.《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

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B.大量裁撤政府机构C.加强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商人8.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百姓“皆背本趋末”。

这表明汉初 (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9.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表结构中关于这一现象“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D .“重农抑商”政策的刺激10.唐末徐寅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 .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 .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 .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 .技术精良,面向市场11.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 )A .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 .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C . 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D .长安城市规模在世界居领先地位12.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 )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13. 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 .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 .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C .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D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14.《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 .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 .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15?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B.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 D.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1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7. 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这是由于()A.政府控制手工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C.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D.资本主义萌芽使丝织业快速发展18.“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19.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源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B.体现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C.反映出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20.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小农经济的影响 B.市镇经济的发展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21.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该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孩儿枕青花瓷珐琅彩瓷瓶22.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23.据统计:乾隆初年广州海关征税定额为271 953两,嘉庆初年增长为899064两;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国内各港口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列国抵华商船共计5 107艘。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这一时期( )A.贸易出超地位优势明显 B.海外贸易取得一定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冲击 D.关税增长主要依靠进口24.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26分)材料一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材料四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l)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株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8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有利于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

(12分)(3)据材料三、四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6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图一:《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6分)(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图一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9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11分)答案1—5 ACBBB 6—10 CCABA 11—15 CCBDD 16—20 BCDCB 21—24 DCBB25.(l)相同点:国家统一发行;以重量为名;圆形方孔形制。

(两点即可4分)新特点:出现纸币;由民间办到官府发行、管理。

(4分)(2)新现象:飞钱、外商云集(4分)原因: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