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冰心早期儿童散文创作的根由及审美价值冰心,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1900年出生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从小便爱好文学。
五·四时期,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激荡下为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牡会的黑暗,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她说:“‘五四’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曲道路”。
冰心先以问题小说步入了文坛,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在中国有“文坛祖母”之称。
然而她最有影响、最能代表她的创作成就的是她的儿童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卓如评论冰心的创作时说:“在各种体裁中,冰心散文当属成就最高,创造也持续了80年”。
作者自己也说过:“散文是我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关于散文》)“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不宜诗”。
(《冰心金集·自序》)她又愿“多在描写孩子上努力”。
散文集《寄小读者》是冰心于1926年献给歌子们的第一部珍品。
这是她离开北京经上海赴美期间,用书信体裁写给儿童的漫游记,是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开了我国现代儿童散文创作的先河,确立了她在儿童散文史上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的地位。
以后又于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出版了《再寄小读音》,八十年代出版了《三寄小读者》。
扩大了她的声誉,巩固了她的地位。
纵观冰心的儿童散文创作,作者大都是以“三爱”为讴歌对象,以“爱的哲学”为中心主题。
本文就冰心的早期儿童散文创作根由及审美价值作一粗略论述。
(一)“爱的哲学”对儿童散文创作热情的激发。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的至理名言揭示了作家创作心理的一条普遍规律。
冰心的创作不仅是“总根于爱”的范例,还具有“总归于爱”的特色,以“爱心”为“文心”。
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冰心从小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有着一个善良、温柔又伟大的母亲和一个负有军人气质的海军父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冰心的家庭有着典型的表现。
她的童年是在爱的光圈里度过的,正如她在《童年杂忆》中说的:“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环境、家庭的影响,特别是“母爱"的影响使得冰心从小在潜意识中就形成“爱”的思想。
她说是母亲为她打开了知识的门扉,教她尊重人,帮助人勇于“担负别人的痛苦“(《寄小读者·四版自序》)。
所以,在她的早期儿童散文创作过程中,“母爱”始终是她的讴歌对象,在《寄小读者·四版自序》中,她坦率地承认:《寄小读者》一书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母亲赋予了我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
以往的试验探索的结果,使我写了寄小读者这些书信”这就十分明显地阐述了她的写作缘由是来自对“母亲的爱”。
《寄》中多处写到母亲怎样为她讲述她幼小的事,更写到母亲对小女的理解是如何深刻、细腻,胜过子女的自我了解。
慈母的病逝对冰心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南归》。
在挽悼母爱的同时,她虽然慨叹“人生本质是痛苦,痛苦之源,乃是爱情过重,但我们仍不能不饮鸩止渴,仍从人生痛苦之爱情中求慰安,何等痴愚啊,何等的矛盾啊!”她“甘当情痴,反躬自勉”“以母亲之心为心”义无反顾地负起身体力行的使命,开始以母性的爱心关爱一切。
她认为人类世界中“只有爱,只有互助,才能达到永久的安乐与和平”,“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母亲的爱”是“慈蔼的,是温柔的,是容忍的,宽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严正的,最强烈的,最抵御的,最负正义感的!”(《给日本的女性》),这就丰富和深化了爱的内涵,使之增强了庄肃神圣的命意。
当然这也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兴盛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流行有密切关系。
“爱”本身是五四时代的文化主题和人格精神之一。
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老一辈就曽提出过“爱”的精神,提倡过扩张“爱”,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到:“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觉醒的人,以后应将这天性的爱,再加以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
”冰心以布爱为天职,将“爱”作为其文学母题和价值尺度。
早期留美期间写的散文《寄小读者》《山中杂记》等便是作者以一颗爱心为当时昏暗窒息的儿童世界送去的一点光亮与温暖。
特别是《寄小读者》是冰心早期明确为儿童而写的代表作。
她在《我是怎样被推进儿童文学作家队伍里去的》一文中说:“那是在1923年我赴美留学之前,答应我的弟弟和他们的小朋友们,我会常常和他们通信”,也答应《晨报》编辑,将通信寄邮《儿童世界》专栏发表。
于是,1923年7 月临行时便开始履行诺言,途中及旅美之中皆未中断。
在为孩子们写的作品中,冰心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把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非凡仪态奉献给可爱的孩子。
她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讴歌亲情、友情、童真与自然美。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寄小读者﹒通讯十九)》作者便是这撒种之人,将“爱”撒列整个人间,撒到天真烂漫的儿童身上。
以“‘爱’来解决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纠纷”,从而营造出一方和爱、温柔的精神乐园。
她坚信“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气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寄小读者·通讯八》)她的散文就致力营造“春气”般温润清新的精神境界,让生命的活水,童真的心泉,山水的灵性,人格的光采去激发读者心中的美好向往。
她立足于对爱的追求,从切身体验起步,随时随处在发掘、寻味、扩张和升华爱的精神意蕴。
在《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等作品中,爱意温情弥漫其中,已成为冰心早期儿童散文创作的意向指归和精神标记,她“愿上帝无私照临的爱光,永远包围着我们,永远温慰着我们。
(《寄小读者·通讯六》)”冰心认为“创作来源于生活,是时代生活的反映。
”于是后期的写作便转向更注重于现实,关心现实,《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已由前期的“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柔婉情思和温文尔稚的文风转变成了那种率真开阔的乐观主义情怀。
当然,她的创作动机仍然是来自“爱”,是“爱的哲学”的体现,是爱国家、爱人民、爱儿童的体现,不过,这种“爱”已由旅美期间的“博爱”、“母爱”上升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阶级爱”,扩大了“爱”的范围。
她自己也说:“必须和前进中,发展中的广大人民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民的一部分,广大人民之爱憎,成了自己之爱憎,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创作的视野,提高创作的境界,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创作谈》)她的这种责任感归根结底就是“爱的哲学”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她以一颗慈母的宽广胸怀关爱着儿童的成长,关心着社会的未来,以创作文学作品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
总之,冰心,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始终都是以“爱”贯穿创作的始未。
正如卓如评价:“冰心具有坚定的爱国心,纯真的爱心,澄澈的童心。
”当然,冰心历经了许多曲折与坎坷。
然而,曾现在小读者面前的作品始终都是一幅天使般的美好图画,单纯、祥和、自然、美丽,伴着小读者们健康成长。
(二)“童心”即“自然之心”是冰心早期儿童散文的审美价值倾向的体现。
冰心写《寄小读者》时,虽已大学毕业,出洋留学,然而她的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环境使得她仍像一个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姑娘那样童心未泯,儿女情长,诸多感怀,她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她的一生。
”的确,几乎每一个伟大作家的童年经验对自己都是一项巨大而珍贵的馈赠,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创作,如张爱玲、三毛等。
可以说,他们没有当年的童年经历就不可能出现后来那样优秀的作品。
然而,冰心似乎在这方面更多的吸收她童年经验也不枯竭的资源。
在冰心的散文中,“童年”始终是她创作的一方敏感区,她的“爱得哲学”就是美好、平和的童年生活孕育出来的。
在作者的审美倾向中,已把童年的美满生活视为爱的结晶,美的范本,生命的摇蓝再三加以追寻、体认与阐发。
因此,她的往事散文中多是对童年生活时代的纯真和活趣的升华。
作者自称在她识字以前,就听说过诸如“老虎姨”、“蛇郎”,“狼外婆”等散事,这给一个“从小是孤寂的……终日在海隅山陬奔游”(《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八》)的少年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从小都在爱的暖巢里长大,使得冰心能长期保留着那颗孩童的心。
在她早期追怀往事的系列散文中,较少染上失去乐园的伤逝气鼻或针砭现实的反讽意味,更多地是体味、升华童年时代的纯真与活趣。
说到童心,明代李贽曾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明·李贽《童心说》)他认为童心是人“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
童心体现在冰心的作品中是一种“自然”,一种“真心”I充满着纯真的童趣、温存的爱心、美妙的直觉和鲜活的诗意,作家创作是追求一种美的享受。
只有“真”与“善”才能构成“美”,而“童心”就是最真的、最纯的、最美的、最自然的。
创作就需要这种童心,这种真心,这种自然之心。
特别是散文创作,“真”是散文的基本规律。
冰心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
”(《文艺从谈》)她在《关于散文》中说到散文的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的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的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
”在《谈散文》中写到:“散文就比较自由,很容易拿来写自己当时当地的观感,轻快灵活,可长可短。
”由此可见,冰心散文创作力求真,也是从“真”即“自然”的角度去写的,不以意匠经历为胜,而以自然流布见长。
在《寄小读者》中,更是“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
“她信守“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原则,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不肯“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
在《寄小读者》中,作者大多在描绘自然山水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童真。
“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然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文艺丛谈》)没有一点娇揉造作。
对于冰心来说,一只小老鼠的被捕,一只雏鸟的破壳,一次薄公英的“加冕”,一封普通的家书,一次平常的谈话,一次……一切都能引起她的感慨。
当然,这是她“最单纯、最素朴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是一朵从清水升起的天然去雕饰的芙蓉”。
(《寄小读者》),这正好体现了冰心早期儿童散文的“童心”即“自然之心”的审美价值倾向。
但是,冰心后期儿童散文,如《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在此一方面则有比较明显的削弱,淡化了童真雅气,因而显得苍白而缺乏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