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奚旦立《环境监测》课件讲义

奚旦立《环境监测》课件讲义

20世纪30年代以来,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 等国家先后发生了烟雾事件。60年代以前,世界 上发生了八大公害事件,其中烟雾事件占了5起。 p1952年12月5日—8日——伦敦烟雾事件,死亡 4000余人。因没弄清原因导致伦敦1957年、1962 年又发生烟雾事件 p40年代洛杉矶连续出现浅兰色烟雾,51年证明 是汽车尾气造成的。 p猫跳海与水俣病—50年代
定义 分类
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 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 为了研究的方便,将其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
特点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地球环境系 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p环境检测
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
p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 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环保意见等。
环境监测的发展
p 50年代:污染(被动)监测阶段 p 70年代:目的(主动)监测阶段 p 80年代:污染防治(自动)监测阶段
历史上重大污染事件
p 监测---从广义上讲,是为了追踪污染物种类、浓度 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污染进行重复测定;从狭义上 讲,是为了判断是否达到标准或评价环境管理和控制 环境系统的效果,对污染物进行定期测定。
p监测对象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 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 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 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 p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p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 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p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 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 供数据。 p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代表值
意义
描述环境要素的定量数据
反映了环境质量的好坏, 描述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的程度.
环境污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污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早期的环境问题应当说主要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 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 现象。
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注意可疑追溯到古代
研究 意义
环境要素的定量数据用以描述环境质量,并反映其好坏和污染 程度。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
定义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 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分类
影响 因素
环境综合质量 + 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
物质因素 能量因素
物理 化学 生物
放射性 噪声 光 热 磁
定义


按污染物

性质


按污染物

生成过程

按污染物 分布范围
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 生物污染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局部性污染 区域性污染 全球性污染
自然合成物和人工合成物
按污染方式
直接污染 间接污染
图1-0 环境污染的类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p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通过对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测定环境质量(或污染 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 染物的种类、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 过程)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 p 监视性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
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 果,衡量环境标准事实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p 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p 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 监测.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p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 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 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资源方面的法律 15 部。 1983 年,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保护环 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4 年,制订《中国 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
官厅事件
p 1971 年 3 月,北京发生了一起污染事件,在北京 市场上出售的鲜鱼有异味。吃了这种鱼的人,感 到全身无力,出现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这样 一些中毒症状。卫生部门把这个情况向国务院做 了报告。周总理看到这个报告后非常重视,立即 指示要查清原因。国家计委、国家建委立即组成 调查组。调查的结果是官厅水库的水被污染了。 污染源除了宣化地区以外,还有来自张家口、大 同等等一些地方的污水。特别是一个农药厂排出 来的废水有剧毒。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
环境
中心事物 周围事件
环境的主体 主体的环境
环境:所谓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件,称为这个事物的环境,而称 中心事物为环境的主体。
• 以人类为主体,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世界,具体讲就是我 们生存的地球,则构成了人类的地球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
p镉米中毒与痛痛病
中国环保备忘录
p 1971 年官厅水库的一起污染事件,成为国家进行的第 一项污染治理工程.
p 1972 年召开的在国际环保业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斯德哥 尔 摩会议”,中国代表团由开始的以卫生部为主变为 由工业、农业、水利、卫生、外交 各部门综合组成.
p 1973 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9 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至今共有保护环境和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n 环境监测的目的
p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p 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
污染提供依据。 p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
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p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
早在1080年,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写过“石烟多似洛阳尘”就描述了炭黑生产造成 的烟尘污染。
2、污染源 污染源
天然源 人为源
火山爆发
森林大火 其他 农业源 工业源
第三产业源 其他
图1-6 污染源
按环境要素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生物污染
按污染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进一步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