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规范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规范

ICS13.030.040J 88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 xxx—xxxx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规范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de for MSW incineration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5 工艺运行 (2)5.1 垃圾接收 (2)5.2 垃圾焚烧 (3)5.3 烟气净化 (3)5.4 余热利用 (4)5.5 炉渣处理 (4)5.6 飞灰处置 (4)5.7 污水处理 (4)5.8 臭气控制 (5)5.9 工艺调整 (5)5.10 其它 (5)6 设备车辆 (5)6.1 运行 (5)6.2 维护修理 (5)7 计量信息 (5)7.1 计量 (5)7.2 信息 (6)8 在线监管 (6)9 环境保护 (6)10 安全运行 (7)10.1 生产安全 (7)10.2 消防安全 (7)10.3 交通安全 (7)11 节能减排 (7)12 对外开放(对公众开放) (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北京环卫集团环境研究发展有限公司、顺义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作忠、温冬、陈芳、王树方、林延超、王坦、王树国、吕志强、周凯音、董卫江、韩琳、刘旭、刘晓宇、张晓旭、杨子迎。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工艺运行、设备车辆、计量信息、在线监管、环境保护、安全运行、节能减排和对外开放(对公众开放)的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和综合处理厂中的焚烧工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387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GB/T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CJJ/T 88 城镇供热系统安全运行技术规程CJJ 93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 128 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 150 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规范DB 11/ 273 生活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环境监测规范DB 11/ 307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 50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 502 生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焚烧炉 incinerator利用高温氧化方法处理废物的设备。

3.2垃圾焚烧余热锅炉(余热锅炉) waste incineration boiler利用垃圾燃烧释放的热能,将水或其它工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换热设备。

3.3炉渣热灼减率 loss of ignition焚烧垃圾产生的炉渣在(600±25)℃保持3h条件下,经灼热减少的质量占烘干后的原始炉渣质量的百分比。

3.4烟气停留时间 flue gas retention time燃烧气体从最后空气喷射口或燃烧器到换热面(如余热锅炉换热器等)或烟道冷风引射口之间的停留时间。

3.5二噁英类 dioxins多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总称。

3.6烟气净化系统 flue gas cleaning system对烟气进行净化处理所采用的各种处理设施组成的系统。

4 总则生活垃圾焚烧厂应保证全年连续、稳定运行,并应满足如下要求:——严格执行工艺运行管理手册,重大工艺调整需履行申报程序;——定期对相关设施、设备车辆进行维护管理,保证完好,满足生产需求;——计量系统运行规范,信息记录完整、清晰、及时和准确;——在线监管系统按相关要求有效运行;——环保措施有效,设施运行可靠,污染物排放达标;——安全运行应包括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安全生产制度明晰,执行严格,避免安全事故;——防火、防爆、防雷电、防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完善,职责分明,定期演练;——节能减排制度完善,执行有效;——对外开放(对公众开放)制度落实到位。

5 工艺运行5.1 垃圾接收5.1.1 进厂垃圾应来源明确,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5.1.2 垃圾卸料大厅、引桥等作业空间应全密闭,垃圾运输车辆应按工艺规定路线在指定区域有序卸料。

5.1.3 按照设计要求对工艺参数进行化验检测,每周进行1次进厂垃圾、入炉垃圾检测,包括垃圾容重,含水率,每月进行1次进厂垃圾、入炉垃圾的热值检测,有记录。

5.2 垃圾焚烧5.2.1 垃圾焚烧炉炉膛温度保持在850℃以上,烟气在炉膛内停留时间应不少于2s,二燃室出口氧气含量应为6%~10%。

垃圾燃烧工况不稳定导致垃圾焚烧炉炉膛温度无法保持在850℃以上时,必须启动辅助燃烧器进行助燃。

应定期对辅助燃烧器进行检查、试验,以保证辅助燃烧器处于良好的随时启用状态。

5.2.2 焚烧炉保证负压状态,防止烟气外逸。

5.2.3 炉渣热灼减率≤3%,自行检测每周不少于1次,专业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具体检测方法执行DB 11/ 273的相关规定。

5.2.4 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类物质每年检测2次,上下半年各1次,具体检测方法执行DB 11/ 273的相关规定。

5.2.5 年度设备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每条生产线年运行时间不低于8000小时。

5.2.6 每条生产线有独立的烟气自动连续在线监控系统,监测项目包括CO、CO2、NOx、SO2、HCl、O2、烟尘和烟气不透光率等项目。

5.3 烟气净化5.3.1 烟气脱酸系统运行管理应保证中和剂当量用量,根据烟气排放在线检测结果调整中和剂流量或浓度,防止中和剂堵管和喷嘴堵塞。

5.3.2 袋式除尘器年投入运行率100%,正常运行期间禁止旁路运行。

定期进行滤袋性能检测和袋式除尘器检测,袋式除尘器漏风率≤2%。

5.3.3 活性炭喷入系统运行管理应严格控制活性炭品质和用量,并满足下列要求:5.3.3.1 活性炭输送管线设置消除静电设施。

5.3.3.2 活性炭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有检验分析报告。

5.3.3.3 活性炭给料系统运行可靠、计量准确。

5.3.3.4 射用活性炭粉的质量标准应满足如下要求:a)灰分和水分应小于10%;b)细度大于200目的比例应大于95%;c)比表面积应大于900m2/g;d)四氯化碳吸附率大于60%;e)烟化温度大于450℃;f)燃烧温度大于700℃。

5.3.3.5 焚烧每吨生活垃圾的活性炭喷射量应满足如下要求:a)垃圾热值在4180~5020kJ/kg时,≥0.4kg;b)垃圾热值在5020~6700kJ/kg时,≥0.5kg;c)垃圾热值在6700~8400kJ/kg时,≥0.6kg。

5.3.4 NOx的脱除应满足下列要求:5.3.4.1 对于未配置NOx脱除系统的焚烧厂,应考虑通过垃圾焚烧过程的燃烧控制,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

5.3.4.2 对于已配置NOx脱除系统的焚烧厂,应对NOx脱除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和监测,确保NOx的脱除效果满足要求。

5.3.4.3 NOx污染物允许排放限值≤250mg/m3,额定处理量不小于200t/d的生活垃圾焚烧炉≤200 mg/m3。

5.4 余热利用5.4.1 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应进行有效利用。

5.4.2 垃圾焚烧厂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时,参照国家电力行业相关规定执行。

5.4.3 垃圾焚烧厂产生的余热用于供热时,供热系统运行管理应按CJJ/T 88的有关规定执行。

5.5 炉渣处理5.5.1 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应每年由专门机构进行一次危险废弃物鉴别,不属于危险废物的可进行卫生填埋或资源化利用,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危险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5.5.2 自备卫生填埋场,炉渣填埋作业的运行管理应符合CJJ 93的规定。

5.6 飞灰处置5.6.1 烟气净化系统产生的飞灰属危险废物,垃圾焚烧厂应根据本单位的工艺特点,制订本单位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5.6.2 焚烧厂飞灰输送管道宜采用耐磨陶瓷内衬,保证飞灰在整个厂区的所有环节内保持密封状态,并按照危险废物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厂内飞灰的收集、贮存、运输进行严格管理。

5.6.3 对飞灰的转移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的规定。

5.6.4 焚烧厂自行进行飞灰处理后,外运的应满足GB 16889标准中6.3要求;进入自备卫生填埋场的,应执行GB 16889的规定。

经处理后的飞灰每月进行1次检测,检测方法执行DB 11/ 273的相关规定。

5.6.5 废弃布袋属危险废物,应按危险废物处理。

5.7 污水处理5.7.1 焚烧厂应有渗沥液收集和存储设施,及时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如设有渗沥液处理设施应达标排放。

5.7.2 生产废水、冲洗废水和生活污水应集中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5.7.3 收集、处理设施应按工艺要求有效运行并有记录;在进水口和各出水口设置有效计量、监测设备;对出水进行监测并记录,每周不少于1次。

5.8 臭气控制5.8.1 对产生臭气的区域应全密闭、负压运行,并采取臭气收集、控制措施。

5.8.2 收集后的臭气应按工艺要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5.8.3 除臭系统应按工艺要求有效运行并有相应记录,应对集中排气口和沼气易聚集地点进行氨气、硫化氢监测、记录。

监测每周不少于1次。

5.9 工艺调整5.9.1 工艺调整包括工艺流程调整及设备类型变化等。

5.9.2 工艺调整前需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报批准并有相应记录。

5.10 其它除本规范规定外,焚烧工艺运行应严格执行CJJ 128的相关要求。

6 设备车辆6.1 运行6.1.1 建立设备台帐,主要内容包括:设备车辆、主要部件、备件、易损件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开始使用时间、购置费用、维修时间、维修费用、更换时间、更换费用、报废时间和报废残值等。

6.1.2 实行运行记录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能耗、开启时间、停止时间、中途停止时间。

中途停止时间应备注原因,因设备故障造成的停机,应区别单机故障、功能组故障、处理线故障并分别记录;全厂停产应区别工艺调整、设备故障、例行检修、意外事件并分别记录。

6.1.3 实行设备车辆使用率和完好率考核制度,使用率和完好率应达到设施运行管理手册或合同规定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