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翻译写作篇
8.1 复习笔记
一、汉语的表达优势和行文特点
1. 精炼简约
汉语文章的这一特点,与汉语词汇的特点有关。
(1) 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即它没有性、数、格、时态这些形式上的变化。
如“你去”“我去”“今天去”“明天去”,都是一个“去”,词的语音和书写都没有发生变化。
(2) 语词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许多单音节和双音节的词一经重叠,即表示另外的意思,词性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人——人人”“说——说说”“高兴——高高兴兴——高兴高兴”等。
(3) 许多双音节词还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节缩,并不影响原来意思的表达。
如“无(执)照经营”“毫不利(自)己,专门利(他)人”“供(应)需(求)见面”等。
(4) 大量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等,以极少的文字包容了大量的信息。
如“负荆请罪”“叶公好龙”等。
2. 富于意象
所谓意象,即感情与形象的有机结合。
如“木欣欣以向荣,风飘飘而吹衣”能构成鲜明的意象美。
汉字独特的形声构成,是汉语富于意象的重要因素。
3. 中文思维导致汉语文本独特的语言结构和形式要素。
中文思维有“象性原则”“并置原则”“对偶原则”“殿后原则”“铺排原则”“凝
练原则”和“协律原则”。
从翻译的角度看,直接对译文写作有影响的有:
(1) 并置原则
汉语写作中常有“叠言”“叠句”“叠章”的语言形式。
作者通过“并置”的语句,创造意象纷呈、语义丰满、语势张扬的叙述话语。
如,“诚信是……;诚信是……”,不仅有声有色地强化了文意,同时还把文意展示为一个细腻、立体的意脉网络,见出才华和文采。
(2) 对偶原则
强调词性、词义的相反相成。
在写作上,最典型的就是骈体文和近体诗的写作,它们都要求对仗,并形成了严格的规范。
这种对偶句式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在写作中我们有了上句,往往下意识地就生带出下一句来。
翻译到顺手处,译者自然也会写出这种句式。
(3) 凝练原则
中国人讲究“炼字”“炼句”“炼篇”和“炼意”,讲究“推敲”,林语堂认为,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
(4) 声律原则
这一原则对诗和散文创作影响非常大。
声律还包括节奏。
“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深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梁实秋《论散文》)。
只要我们掌握了汉语的行文特征和神韵,我们就能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在字里行间继承发扬这种文字传统,创造出灿烂的译文篇章。
二、翻译写作论
1. 翻译写作的基础理论的特征
(1) 揭示翻译写作的基本规律
翻译写作理论,亦可称之为翻译写作学,其研究任务之一,就在于阐明翻译写作规律,指导翻译写作实践,去掉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2) 阐述构成翻译写作内容的核心系统的“感知、运思、表述”的交互作用和运动过程。
a. 感知是了解原作者的创作心理,洞悉其遣词造句的用心。
b. 所谓运思,就是揭示翻译写作中思路和思维运动的规律,了解信息和符号在译文孕育过程中的作用。
它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c. 表述就是将感知、运思的结果付诸文字,形成译文。
d. 对于一篇译文来说,感知、运思、表述是相互联系的翻译写作行为,它们随着翻译过程发展,并以运思内容的文字符号化而同时终结。
e. 和“译者·感知·运思·表述·读者”,构成一个较大的翻译写作系统。
f. 翻译写作主体在翻译写作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自身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去感知、运思、表述,最后构成译文的必然过程。
(3 )翻译写作应高度重视双语的修炼,尤其强调母语的修养。
设立一个专门的翻译教学计划,除了外语课程外,必须设置母语课程,把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经典著作的学习纳入其中,使译者浸润母语文化,并能通过译者的译文,将中西方文化加以弘扬光大。
(4) 强调翻译实践,强调翻译技巧的运用,强调不同译文的比较学习。
翻译教学:
a. 初学(本科专业三年级)阶段,以传统的词法、句法流派翻译教材为主纲,完成语言基本功学习与翻译技巧学习的顺利过渡;
b. 四年级或研究生阶段,辅之以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派教材教学。
2. 翻译写作与写作的共性要求
(1) 翻译的具体操作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
a. 词句层,译者在这一层次上所思考的主要是词义的定夺及句式的安排。
b. 语篇层次上进行操作,不仅要考虑几个句子,整个段落,还要考虑整篇文章。
翻译写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准确、流畅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读者发生兴趣,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才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2) 文采来自译者较高的艺术修养。
a. 译者的文才、才华包括译者运用译文语言的能力,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能力以及翻译主题的总体表达能力。
b. 须知,原文是有文采的作品,翻译应该还之以文采,而不是平淡、稀松。
译文的语言经过修饰,能切当地、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富有美感,这就是文采。
c. 文采的主要特点是艺术表达力强,具有审美效应。
它是增强译文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3. 译者的译写修养
翻译写作活动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知识为基础,以语言艺术为手段。
总的看来,翻译写作活动要求译者所具备的知识修养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文学知识
也就是人的文学教育水平知识。
这是人的素质培养。
因此,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就需要改善文学教育现状,对中国文化给予更有力的保护。
译者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修养。
(2) 一般知识
丰富的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天文地理知识,是翻译写作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
这也是
吕叔湘所称之的“杂学”,或谓“百科知识”。
(3) 专业知识
要求译者熟悉和精通专业知识,掌握本领域、本学科、本行业的概念体系、理论基础、历史演变、行话术语,否则,就无法进行专业翻译写作。
(4) 体裁知识
写作形式复杂多样,不同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用途,可以采用不同的体裁形式。
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非文学体裁包括书信、合同、文件、产品说明等。
作为译者,要想样样通,殊为不易。
总而言之,我们应充分认识翻译教学的关键所在、翻译写作能力在理解、技巧、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三、译文写作的格式规范
1. 格式与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点符号共有16种,即句号(。
)、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等。
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毛病:一逗到底、引号有前无后,滥用省略号、标点不占格或书写位置不准确等。
2. 行款格式
(1) 标题上下空一行,写在稿纸当中。
(2) 署名写在标题下面正中,与标题相隔空一行。
每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
(3) 分类项时所用序码必须统一。
(4) 段中原话引文和人物对话要加引号。
(5) 人物对话:夹在段中的对话和提行对话都要用引号标明。
另外,一般说来,说话人在前,话在后,说的话前面要用冒号。
话在前,人在后,要用句号煞住标明。
话在两头,人在中间,前面的话收尾用逗号,后面的话前头收尾用逗号,后面的话前头要用逗号。
例如:
他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身体好!”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身体好!”他说。
“生命在于运动,”他说,“经常运动身体好!”
3. 英文斜体字的处理
(1) 用于书信开头的称谓、书刊名称、船舰名称等;
(2) 整体用斜体字的:表示强调用斜体字这一部分文字的重要意义;用于外来语。
例:
Obviously timing is vital, and dependent upon what is the aggressive strength of the enemy in Bulgaria and Thrace. The prize would be to get into the Black Sea with supplies for Russia, warships, and other forces.
显然,不失时机是十分重要的,而时机则取决于保加利亚和色雷斯的敌军的进攻力量如何。
我们将要得到的好处是:我们给予俄国的补给、我们的战舰和其他军事力量将进入里海。
(3) 一个词用斜体字的:英语中如夹有法文、德文、拉丁文等外来语时常以斜体字表示,如“coup d’etat”(武装政变)、“en route”(在途中)、“de facto”(事实上),则不必使用其他字体表示。
4. 人名的翻译格式
G. D. Kerr ——G. D. 科尔
George D. Kerr——乔治·D·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