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风故事范文

我的家风故事范文

与人为善勤俭持家(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一)中国是一个很注重家庭观念的国度,重视长幼尊卑、忠信孝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体现得相当明显。

因此在家族的延续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家族独有的气质,这就是家风。

谈到家风家训,很多人会想到一些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我认为家风不一定就是成文的典籍,在寻常百姓的家庭中,也有自己的家风。

家风与家风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别,但所有家风的共同点是:蕴含着最朴素的价值观,能引人向善,催人奋进,在家庭的传承与践行中,能体现出家风蕴含的价值观的社会适应性。

我家祖上几乎没有声名显赫的先人,但是在家里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家风,如果非要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就是: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从我记事起,每逢家里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笑容,落落大方接待客人。

其间总少不了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气氛欢乐融洽,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由于我严守家规,热情待客,博得了客人的赞赏:“你家的孩子真懂事、有礼貌。

”但是平时,淘气的我也会时不时“犯上”。

例如给睡觉的父亲别上一只发卡,鼻孔里插两根狗尾巴草。

于是母亲手执笤帚将我赶到院子里,还能听到父亲的怒斥。

但父亲与母亲的慈爱,又溢于言表。

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孩子,父母都是那么和善真诚。

谈到节俭,不得不讲个故事。

一天晚上,家里突然没电了,接到母亲的电话后,我连忙回到家里。

见开关坏了,我便要出门去买。

母亲说:“都这么晚了,电器店都关门了,你去床底左边找找,那里有个小箱子,里面有个旧开关,拿来用吧。

”我看到床底下放满各种杂物,有条有理,整整齐齐。

我找到旧开关并装上去,顿时满室大放光明。

在灯光照射下,见母亲正在拾起坏了的开关。

我便对母亲说:“没有用了,修理不好的。

你看看,你床底这些东西放得满满的,没有用的就丢掉吧。

”母亲笑着说:“这些东西总会用得着,都有用,不能丢,不能丢!你刚才装上的旧开关,就是放在这里的,现在不是派上用场了吗?”现在生活好了,父亲依然那么勤俭。

他不但自己毕生节俭,而且教育我从小要勤俭。

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他总是让我们先吃,他自己最后吃。

有时见我们碗里有剩饭,他便以一种吓唬人的语气说:“从小剩饭,长大后会满脸长痘。

”然后又循循善诱地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吃的小麦要经过播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晾晒等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咱们可不能浪费。

”父亲勤劳节俭的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这也算是家风的一种传承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

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

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

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

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

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与人为善,勤俭持家”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1浓浓窑洞情(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二)农历大年初一,我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见到了早已盼我回家过年的亲人们,见到了贴满“对子”的老院子,还有记忆里冒着炊烟的一孔孔窑洞……自从1982年离开家乡,我在外漂泊了35个年头。

而每个春节我几乎都在老家的窑洞里度过。

从记事起,每逢过年,早晨一睁开眼睛,我家窑洞里里外外都被父亲贴满了“对子”,也就是春联。

在全村老一辈当中,父亲是为数不多上过私塾的“知识分子”,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字。

快过年了,乡亲们送来一摞摞的红纸,让父亲帮忙写“对子”。

看着乡亲们面带笑容、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取走了“对子”,母亲脸上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从我识字开始,父亲每次写“对子”的时候,总让我在旁边观看。

他一边写,我一边念。

父亲还不住地夸我识字儿多,我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写的“对子”都很有针对性,如果家里是种地的,就写“勤劳耕种”予以鼓励;如果家里是做小买卖的,便写“买卖公平”给予提醒;如果家里有当干部的,则写“为人民服务”真心嘱托。

我家兄弟姐妹都在上学,父亲常常写一些励志的内容激励我们“多读书,学做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副“对子”是:读万卷书方行万里路,吃苦中苦才知甜滋味。

横批:苦尽甘来。

一年又一年,旧桃换新符,我家窑洞上的“对子”贴了一层又一层,而这副对联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9岁。

母亲一直秉承父亲“读书做人”的家风,无论家里生活如何艰难,目不识丁的母亲都咬牙供我们上学,希望我们长大成才。

我15岁时,考上了师范。

母亲在我上学走的前一天,专门把村小学的校长请到我家窑洞里,认认真真地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

校长说:“考上师范很不容易,要好好珍惜,认真读书,踏实做人。

城市比咱山里漂亮,也更复杂,灯红酒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那些东西咱可千万不能沾!”我家离汽车站有8里多的山路,为了让我不耽误坐车上学,母亲凌晨3点就起床帮我做好饭菜。

她一次次打开屋门观察天色,却舍不得叫醒我。

我醒来的时候,黑黢黢的窑洞里闪烁着微弱的光亮,母亲戴着花镜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缝着行囊。

我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听母亲叮嘱:“可要记住校长对你说的那些话呀!”当我背起行囊走出窑洞的时候,月亮还在村西头的树上挂着。

母亲紧紧跟在我的后面,一直送到村外。

走在黑暗崎岖的山道上,心里虽然有几分害怕,却不忍心让花甲之年的母亲送得太远。

我说:“娘,你回吧,我不怕。

”娘说:“走吧,再往前送送。

”我只好停下来说:“娘,你不回去,我就不走了。

”她终于停下蹒跚的脚步,嘴里还在念叨:“校长说的话你记住了吧?”我说:“记住了!您放心吧!”我走了很远,回头看看,母亲那模糊的身影仍伫立在那里。

为了赶车,我不得不踏着黎明前的黑暗大胆地向前走去。

翻过山岗,东方渐白。

我听见母亲在呼喊我的名字,她一直站在村头的田埂上为我壮行。

她担心我一个人走在山路上会害怕,更担心我把校长的话当成耳旁风。

那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着,直到我走出了山坳,甚至到学校的时候,母亲的喊声和校长的“政治课”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师范毕业后,我又念了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走上了工作岗位。

30多年过去了,窑洞上父亲写的一副副读书做人的“对子”,窑洞里老校长的那堂“政2治课”,窑洞前母亲的叮嘱,田埂上母亲喊我的声音……它们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一辈子都在叮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我心里扯着一条条的“红线”,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不忘初心,谨慎前行!30多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这个掺杂着苦辣酸甜的老院子,回到了我早已在那里深深扎下了根的土窑洞前。

自从母亲去世后,这里已经变成一种哀思和怀念。

哥哥陪我在老窑洞前转了一圈又一圈,向侄子们讲述着我们家的故事。

大哥说,他和三哥在家种了一辈子地,日子越来越好,很知足。

要我们这些在外面工作的家人永远牢记“努力读书,干净做人,认真做事”的家风家教传承。

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陆陆续续聚集到大哥家的青石窑洞里。

这座窑洞虽然比土窑洞更“先进”,但也已有30多年历史,是我们村较古老的“文化遗产”。

像往年一样,嫂子早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酒杯互相祝福。

按每年的惯例,“家庭民主生活会”在酒桌上如期进行。

每个人都要汇报这一年都有哪些收获,都读了什么书,有没有做不守规矩的事情,新的一年有什么想法……一串串欢声笑语,一句句严肃叮咛。

“努力读书,干净做人,认真做事”这条没有写成文字的家训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窑洞里充满了亲情,充满了幸福,也充满了希望……勤学自律伴我成长(我的家风故事范文三)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留给家庭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的家庭是个普通百姓人家,说起我家的家风,没有令人动容的特别之处,却深植于我心,伴随我的成长。

从我懂事时起,母亲就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生活中,她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令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勤学和自律。

勤学,就是好学,奋发学习。

我的父母是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中专生,通过刻苦求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们深刻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

母亲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她常对我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这是母亲的座右铭,朴实无华的语言承载了她一生的追求。

学习上,母亲不仅要求我发奋努力,自己也是身体力行。

平日里忙完家务,大多数时间她会看些教育类书籍,她总说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

参加工作后,母亲并没有放缓学习的步伐。

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到高等师范院校进修。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完成了大专和本科学业,为后来的教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母亲的刻苦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

小时候,母亲总是让我多读书,教我学会阅读。

为了让我融入读书氛围,她常常带我去书店看书,还买一些书让我回家读。

她坚持每晚抽出一点时间,陪我一起看书,天长日久,我渐渐养成了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

勤奋学习、阅读求知已从父母的言行中传承到了我的身上,但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影响着我,鼓励着我。

每当夜幕降临,我写着厚厚的作业,父母或读书看报、或辅导我学习,家里总有着浓浓的书香气。

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畅游书海,总给人心情恬淡的意境,让我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我渐渐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知晓了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了“勤”为人生第一要义,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3自律,就是言行有规矩,管得住自己。

上初中时,母亲曾是我两年的班主任,她的责任心很强,每天早自习总会提前到教室,放学后很晚离开,课间休息时到教室看看,和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及时的鼓励。

她经常在班会上讲,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校要遵守纪律,能管得住自己,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

回到家里,母亲也对我总说,“该学习时学习,该玩的时候玩。

”为了让我有规律地学习和娱乐,母亲和我一起制定了家庭学习时间表,规定每晚只能在写完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

我上小学时,不论冬夏,每晚八点准时休息。

初中的时候,只有周末我才可以“自由”。

除了在家学习以外,母亲有时会带我出去游玩,让我增长见识。

在母亲的教育引导下,我学会了自我管理,要么认真做事,要么放松玩耍,对我而言这就是最初的“自律”。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我始终牢记父母为我树立的榜样,他们虽然平凡普通,却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从事纪检工作以来,父母时常提醒我,做监督执纪工作,必须自身清净,洁身自好。

父母的叮嘱,让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除了主动接受监督之外,更要自律。

“自律”,简单的两个字,细细体会,其实从小时候就一直陪伴着我。

遵守校规校纪,认真完成学业,在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长大后,我踏入工作岗位,它也一直在身边守护着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