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阅读理解
能力(一)
【高频考点提要】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及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
程
基础知识。
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是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有的字也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或《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
查阅,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同时,通过查找工具书,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
()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
()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性作用的语句;
()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实质: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了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三)技巧点拨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尤其是重
.
()
()
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尊重原文,摘取信息
词句理解型题目的答案通常就在原文中,不需要凭空想象。
离开了原材料,会出现答不准。
答不全的情况。
在原文中找答案是准确解答题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可以从文中概
括提炼的。
同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先拟草稿,再写全写顺
作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文通
.
()
②联想文段背景
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由事及义的联想”。
“事”是与词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了解这些事实有助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③把握标点提示
在题目中,有些标点本身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能够指引我们在文段中找到词语或句子的准确含义。
冒号、破折号在句中一般起注释作用,其后的内容则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因此,若在所考查的词句后面出现了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要加以重视。
()
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理解词句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句的象征对象。
理解词句的双关义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借代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以部分代整体(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船的一部分“帆”代船),特征代本体(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借“旌旗”代军队),具体代抽象(如“南国烽烟正十年”,烽
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等,其中具体代抽象考查得最多。
因此在做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对可表示抽象意义的概念,可首先从借代义的角度来考虑。
运用了对比辞格的,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比结果,看对比双方前后有无发生变化;二是根据一方的特征推断
()
要具备从图表、视频材料中获取准确、有效信息的能力。
图表、文字、视频等都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说要从图表、文字、视频等多种阅读材料中,找出特定的信息或重要细节。
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将图表、文字、视频等
阅读材料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认识,作整体的把握。
(一)图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所谓图表信息,是指将已知信息用图像或表格形式给出。
它要求考生从已知图像或表格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
图是指统计图及绘画等;表是指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一种形式。
在文章写作中,
.统计图的信息筛选
()统计图的界定
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几何图形、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
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等特点。
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
理解和比较。
因此,统计图在统计资料整理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应用。
()统计图的结构
统计图的构成一般有四个部分:
①图示线形
(二)
富、画面感强、生动有趣且易于接受,愈来愈多的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重视视频材料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学会对视频材料信息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采集、加工以及整理制作。
了解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视频材料与统计图、表及其他平面静止视觉图像都不同,它是动态的,需要在观看或倾听的过程中把握信息。
阅读视
频材料的基本思路是:主体、具体措施、主要内容、结果。
依据这样的阅读过程形成相关信息,并根据试题要求用语言将相关信息表述出来。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结构和思路
是内化的结构。
思路是谋篇,结构是布局;思路是内隐的,结构是外显的。
因此,要理清思路脉络,辨明行文结构。
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明确行文的整体思路是很重要的。
如果能辨明文章的脉络,就能对文章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
.文章结构
文章从结构来看,有如下六种类型: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解证关系。
.文章思路
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以下三种:时间关系、空问关系和逻辑关系。
思路又是作者头脑反应
的线索、小说以及戏剧的情节结构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从文章的体裁上快速找到分析结构的依据,进而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看关键句子。
一是中心句。
段落的中心句是该段的总纲,文章的中心句直接就是文章的主旨。
如果文章或段落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抓住、找准中心句。
这样就等于抓住了段落或篇章的“纲”。
二
是体现文章思路或结构的重要语句。
分两种:一种是总领或总结性的,分别位于段落或篇章的首尾,作用是或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
另一种是起承接过渡作用的,或紧承上文,开启下文;或与上下文的某一句或某一段遥相呼应。
对下文来说是伏笔,是铺垫;对上文来说是照应,是呼应。
是”“
面
是”“
分”
.
①抓题目。
题目或是写作对象,或揭示文章线索,或隐含写作顺序。
题目揭示写作对象的,看哪些地方是直接写该对象的,哪些地方是从侧面写的,这样能大致理清思路;是文章线索和写作顺序的,则直接以此探寻文章的思路。
②抓中心句。
中心句往往在段首(首括句)、段中(过渡句)或段尾(总结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段落核心和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整体思路就很容易了。
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
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文段的中心句,则是尾句“知识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