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独处(chǔ)悄声(qiǎo)交恶(è)平平仄仄(zè)B.夹板(jiā)着想(zháo)陪衬(chèn)虚与委蛇(yí)C.炽热(zhì)吱声(zī)占卜(zhān)终南捷径(jìng)D.压轴(zhòu)款识(zhì)蜷缩(quán)嗤之以鼻(ch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致蜕变大放厥词惩前毙后B.给力独到责无旁贷浑浑噩噩C.遨翔肄业各行其是骇人听闻D.脉搏切蹉沧海一粟浅尝辄止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自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多中国人生活_______,但缺少信仰,社会核心价值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成为损害我们身心健康、扼杀我们思考力的______。

(3)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白人的自由和黑人的自由是_____的,所以也要信任一部分白人。

A.优裕要素休戚相关B.充裕要素息息相关C.优裕因素息息相关D.充裕因素休戚相关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官方希望日方就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漏报640千克钚一事作出解释,同时希望日方早日解决核材料供需失衡问题。

B.近日,市中区纪委监察局进一步明确了信访监督职能,采取了信访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了纪检信访监督作用。

C.为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江市各校“三抓三促”活动,狠抓勤俭节约教育。

D.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任何争议。

中国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发现、最早管辖西沙群岛。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

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

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

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

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

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

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

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

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

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

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

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

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

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5.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C.“善”具体表达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6.《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7.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C.复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9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颇易与,且降矣与:对付。

B.奢不能难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坐:坐下。

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所以兴怀,其致一也B.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于是余有叹焉C.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D.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侣鱼虾而友麋鹿四、(31分)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5分)(2)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5分)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

(3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限画8处)(4分)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

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黍离《诗经·王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毛诗》序说:周大夫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1)诗歌按什么顺序写的?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分)(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样的句子有极强感染力,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抒情特点。

(4分)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1)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

(《诗经·氓》)(2)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3)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4)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6)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