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15年复旦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每道题10~15分,共8题)
1.为何把规模报酬递增引入分析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用以解释何种贸易现象较有说服力?(15分)
2.概述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15分)
3.政府干预贸易主要有哪些原因?(10分)
4.简述内部化理论的内容,现实国际经营中的趋势与之是否相符?内部化理论还有效吗?(15分)
5.当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专利使用权转让时,他们主要基于哪些主要因素考虑?(10分)
6.简述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的基本内容?(10分)
7.分别论述一国国际收支和通货膨胀对汇率变化的影响。
(10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8.以在国外建立制造环节作为对外投资目标的公司,它在考察东道国市场时会侧重考虑哪些环境因素?(15分)
二、论述题(每道题25分,共2题)
9.论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阐述溢出效应的途径。
(25分)
10.试论述国际市场细分策略以及在选定海外目标市场后,企业可选择的目标市场策略,并分别加以简述。
(25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015年复旦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为何把规模报酬递增引入分析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该理论用以解释何种贸易现象较有说服力?
答:(1)引入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的原因是:
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贸易理论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假定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基础上,这一理论在研究贸易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贸易的福利分析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理论架构本身的缺陷,传统贸易理论在解释经济事实时,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存在不足:
a.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将交换不同行业的产品即行业间贸易,但是不能解释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贸易的动因,以及国家间进行行业内贸易的动因。
b.解释了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静态“水平效应”,但不能解释贸易带来的关于增长的“垂直效应”,从而缺乏对贸易和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
c.解释了具有技术差异的国家间的贸易模式的决定,但不能解释技术差异的形成原因,和技术差异及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
作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新贸易理论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新贸易理论实际上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命题的研究,具体而言,即对以上在传统贸易理论分析中存在局限性的三个领域的研究。
从新贸易理论的演进框架角度来看,规模报酬递增因素的引入在这段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
在新古典贸易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该理论用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较有说服力。
分析如下: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国际贸易。
①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②从需求角度: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
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③从技术差距角度: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概述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
答:(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家,若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有超过它国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①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的问题。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
②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③两者都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3.政府干预贸易主要有哪些原因?
答:政府干预贸易的主要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政府干预贸易的政治原因
政府干预的政治原因包括保护就业、维护国家安全、对其他国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做出反应、获得对他国的影响力。
①当国际贸易威胁到国内就业时,几乎所有的政府都会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
②不论进口还是出口,政府常常会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工业进行保护。
国家安全与对某些进口产品的限制往往是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进行的。
③如果其他国家都积极地保护本国工业,那么仅仅某个国家允许自由贸易就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他国不在一些不公平贸易问题上进行让步的话,一些国家往往会威胁不允许该国船只进入本国港口,或者对来自该国的进口商品征收极高的关税。
换句话说,如果一国政府认为另一个国家没有进行“公平贸易”,它就会威胁将对该国实行“不公平”待遇,除非双方能达成某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