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析谐音人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个人名字的首字联起来就是“原应叹息”/还有甄士隐,就是真事隐/贾雨村就是假语村言。
香菱的名字也有寓意,她原名英莲(应怜),后为香菱(相怜),最后是秋菱(求怜)还有冯渊就是“逢冤”霍启(祸起) 卜世仁(不是人) 鸳鸯(冤秧)薛蟠+薛蝌+薛宝琴+薛宝钗(半个钦差)谐音地名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蘅芜院(恨无缘);秦可卿(情可轻);贾政+贾敬=假正经秦钟:情种;吴新登--无星戥;四春的四个丫头,琴棋书画;怡红院(遗红怨):王贾薜史 ----王家血史;贾宝玉者,“假”宝玉也;甄宝玉者,“真”宝玉是也!说的是贾宝玉并非黛玉所要还泪的神瑛侍者,而是补天之石也,真正的神瑛侍者其实是甄宝玉。
林黛玉的丫鬟名叫——秋雁,薛宝钗的丫鬟名叫——黄莺。
虽不算谐音,但曹雪芹这样命名却别有一番用心!秋,给人一种悲凉之意,而雁每到秋天则会迁徙,又给人一种颠沛流离之意。
所以秋雁则暗中表明林黛玉的处境,虽说是外婆家,而且外婆又非常疼爱她,但对于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儿来说只不过是寄人篱下,没有自由,没有选择的无奈!而秋雁也正应了这一点。
黄莺,一种欢快,无忧无虑的小鸟,暗始了薛宝钗春风得意,一步步登上少夫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
这些是本人的一些看法!绛珠==========对应"世外仙姝寂寞林"中的仙姝蒋玉涵--将玉含贾蓉---假荣;贾琏谐音假怜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
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
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
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
“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
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
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
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
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
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
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 ,冯渊是“逢冤” ,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 等等《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人名拾趣只触及到一点皮毛而已。
曹雪芹写的人物名字探秘: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
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宝玉-----宝钗的…宝‟,黛玉的…玉‟。
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比喻…原应叹息‟。
贾链-----假廉史湘云----消失在湘水楚云间妙玉-----庙中的玉石王熙凤-----…枉‟为…犀‟利…锋‟快的女人李纨------…李‟花…完‟了秦可卿------情可钦平儿------瓶儿晴雯-----雨过天青的彩云鸳鸯-----逢冤遭殃袭人-----“戏“子(蒋玉函)的“人”香菱------“香”魂值得“怜”悯冯渊------逢冤薛蟠------锡磐(笨重的家伙)霍启------祸起英莲------应怜娇杏------侥幸秦钟------情种詹光------沾光卜固修----不顾羞卜世仁----不是人石呆子----实呆子冷子兴----能知兴单聘仁----善骗人甄士隐——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贾、史、王、薛——假史枉雪林黛玉,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
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
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
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
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她美丽而聪慧。
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
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
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
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
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
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
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
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
(一)顽皮机智的孙悟空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之地。
美丽的山水、飘香的花果养育了聪明机智富有灵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确是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
且看他的屡屡“战功”: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阎王爷的“生死簿”;大闹天宫,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
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说是顽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让他头晕目眩的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
孙悟空的超级本领在这时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驾师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经。
其实这也是悟空聪明机智的一面,如果不听话,就要上“紧箍”,甚至被赶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驾师父西天取经的任务。
林语堂说这代表“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
孙悟空———美猴王,聪明勇敢的化身,我们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功利憨厚的猪八戒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的确,猪八戒也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
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
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
(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
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
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
猪八戒,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三)严格执着的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