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教学目标1.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2. 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

教学重点聆听《第九交响曲》和《热情》,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致爱丽丝》《欢乐颂》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

被人们誉为“乐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

二.新课教学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

1.介绍贝多芬: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2.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

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作品欣赏。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1.作品简介《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823,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是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完成的作品。

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2.乐曲分析贝多芬用人声歌唱席勒《欢乐颂》中的部分诗句,《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作合唱交响曲。

⑴.大家看看欢乐颂的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节奏复杂吗?⑶.这样的节奏型给人什么样的感觉?⑷.速度快吗?⑸.音有很大跳跃吗?小结:作者用这样一段旋律表现出自己理想主义的梦想——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最后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唱一下这首《欢乐颂》1=D4/4—︱3 ︱1—︱·22—︱—︱432︱1—︱·11 —︱歌词: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暖的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弟兄。

《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1.播放《热情》片段,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刚才所听到贝多芬的音乐片段,同学们猜猜贝多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2)作品介绍《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

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到莫斯科听到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

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四.拓展----维也纳“三杰”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一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请同学们收集海顿和莫扎特各一部音乐作品,谈谈感受,并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做简单的比较五.总结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痛苦经历,铸造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性格,充满矛盾、激烈冲突的戏剧性和勇往直前、热情澎湃的英雄性。

“自由和进步”是贝多芬终生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目标。

可以说象征着力量、意志、壮美、崇高精神的贝多芬音乐至今仍震撼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希望有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传承,贝多芬的精神之光永不灭!第十五节贝多芬教学内容:1. 欣赏: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2. 知识:奏鸣曲奏鸣曲式与交响曲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的: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

初步懂得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言:1750年至1820年左右,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在欧洲掀起了著名的“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者反对传统宗教的权威,反对封建专制特权,提倡科学和知识,推崇“理性”,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这场运动对整个欧洲的思想与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音乐艺术开始逐渐走向市民社会,出现了最早的公众音乐会。

“启蒙运动”渴望人类社会平等,四海一家的人道主义理想体现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著名典范。

此外,启蒙主义者对“返回自然”的追求则使音乐风格发生很大变化,逐渐从晚期巴罗克以复杂、沉重的复调音乐为主的风格,转向以简洁、明快的主调音乐为主的风格。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由于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自己的创作成熟期,因而也被人们称作“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个乐派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

出生在德国波恩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他既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引路人。

2.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生于波恩。

父亲为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

5岁随父学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0岁开始作曲。

1789年到维也纳深造,先后向作曲家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等人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

1800年左右听觉显著恶化,但他仍坚持创4作,相继完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1820年两耳失听。

此后,仍创作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以及最后的五部钢琴奏鸣曲、六部弦乐四重奏曲。

贝多芬所作九部交响曲被誉为不朽之作。

他的音乐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贝多芬毕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在创作手法上,他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和声充满活力,节奏空前活跃,旋律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增强了管弦乐曲的交响性和戏剧性。

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推向新的高潮。

概括地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了解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及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并体会传记的写作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

筛选传主的重大事件与品质,并做出正确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充满磨难而又始终挑战命运的奋斗的一生。

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贝多芬那种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向生活的苦难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1、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并对传主做出正确评价。

2、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在挫折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1、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和他的作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奇闻轶事。

聆听名曲《致爱丽丝》《命运交响曲》等。

“罗曼?罗兰”的相关资料。

2、通读课文,应用工具书正音正字释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找出贝多芬肖像描写部分,理解作者评述。

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贝多芬的作品。

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作者对贝多芬的评价。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对学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中国达人秀》。

“残缺也可以创造完美”是马丽翟孝伟对待不幸命运的态度,从此我们记住了这一对完美的组合。

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他生命的长度、高度和亮度。

贝多芬更是如此,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他发出了不屈的呐喊:扼住命运的咽喉。

作者罗曼罗兰饱含着深情和对真理的追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呢?一起走进《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解读文本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分组讨论,设计好问题和答案。

介绍人物的成长经历,末尾一般评论人物的功绩成败。

我们可以从时间入手,从事件入手,抓住主人公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经历。

)人物访谈活动,多角度了解贝多芬。

方法小结:1、概括人物主要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分析本文:1、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2、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3、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4、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5、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贫穷的出生。

艰苦的童年。

早年丧母。

失聪的双耳。

破灭的爱情。

重病缠身的身体。

无情义的侄子。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肉体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七重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乐》《月光曲》《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四交响乐》《田园交响乐》《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乐》《第九交响曲“合唱”》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说出自己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