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四下第六单元例1、例2(P71-7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感悟整数、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本质是相同的,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迁移思想。
3.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PPT呈现教材P71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小朋友去买书,女孩想买2本书,男孩想买1本书。
PPT呈现《数学家的故事》、《童话选》和《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
师:这是三本书的价格,谁能来读一读?
师:根据你们读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多少钱?
预设2:《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一共多少钱?
预设3:《童话选》和《神奇的大自然》一共多少钱?
预设4:《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预设5:《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
预设6:《神奇的大自然》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
【设计意图】由书城购书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学习的过程。
2.引出课题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呢?
预设:小数加减法。
师:没错,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用小数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列式,分类算式
PPT出示4个问题:《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多少钱?《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一共多少钱?《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
师:老师从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中选了4个,想一想,这些问题要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教师板书:6.45+4.29、6.45+8.3、6.45-4.29、8.3-6.45 师:你能把这4个算式分成2类吗?怎么分呢?
预设1:加法算式一类,减法算式一类。
预设2:6.45+4.29、6.45-4.29一类,它们是小数数位相同的数相加减,6.45+8.3、8.3-6.45一类,它们是小数数位不同的数相加减。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
PPT出示6.45+4.29
师:先来看6.45+4.29,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用竖式应该怎么计算呢?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尝试列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汇报展示。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实物投影共同展示以上三种解法,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正误,并讲明理由。
预设:第一种错误,遗漏了小数点;第二种正确,先将6.45元和4.29元换算成以分为单位的整数,将小数加法转化为整数加法,得出答案1074分,
再换算为10.74元;第三种正确,依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的经验,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因此计算两位小数的加法,也要将小数点对齐。
师追问:我们是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还是将小数的末尾对齐?
预设:我们要将小数点对齐,因为整数部分是表示元的数,十分位上的数是表示角的数,百分位上的数是表示分的数,要分别对齐,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能对齐。
小结:小数相加时要将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板书正确的竖式,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辨析正误和交流,逐渐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尤其是小数点对齐和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3.讨论比较,优化算法
师: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
4.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
PPT出示6.45-4.29
师:看来小数加法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那6.45-4.29这道小数减法题,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汇报展示。
对于出现的错例,引导学生分析,找出错题原因。
教师板书正确的竖式,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让学生自主迁移新学习的知识,对小数减法进行探究,进一步明确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5.自主探究,学习不同数位小数相加的算法
PPT出示6.45+8.3
师:两位小数的加减法都难不倒你们,那这个算式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展示汇报。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实物投影共同展示以上三种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正误,并讲明理由。
预设:第一种错误,因为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而不是末位对齐;第二种和第三种正确。
师追问:为什么第二种方法要在8.3后面加一个0呢?
预设:依据小数点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板书正确的竖式,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在相同数位小数加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数位小数相加的计算,通过正误辨析,明确计算时必须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6.知识迁移,学习不同数位小数减法的算法
PPT出示8.3-6.45
师: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呢?也要小数点对齐吗?
预设:是
PPT出示
追问:那百分位上该怎么减呢?请你动笔试一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在8.3末尾添上0,写作8.30
教师板书正确的竖式,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由于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认知冲突,故而教师追问“百分位上怎么减?”,促进学生思考,突出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
7.引导比较,深化算理
师:我们借助整数加法的经验来探索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又借助小数加法和整数减法的经验来探究了小数减法,回顾刚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过程,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的地方吗?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
小结:小数相加减时要将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算理上是想通的,计算本质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
通过找联系,使学生明确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继续完成:
《童话选》和《神奇的大自然》一共多少钱?
《神奇的大自然》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教材P75第6题
【设计意图】出示一些常见的错例,通过纠错,提醒学生注意对齐小数点、计算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要简化等,内化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教材P75第10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思维训练题,让学生探索有趣的计算规律,使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课堂总结,反思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情境是根据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书城购书的情境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在生活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新知识,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相结合,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迁移、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多项能力。
三、整合知识点,善用知识迁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原本设置为2课时的例1和例2整合为一课时,其中例1是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学生可以自然迁移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的经验进行计算,而例2是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这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冲突,容易出错,整合这2个课时可以更好的暴露学生的学情,且这2道例题的算理与算法也是相通的,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迁移思想。
四、注意习题层次性
习题设置具有层次性,难度逐步提升,先设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改错题难度略高,让学生内化算理和算法,最后的拓展题在巩固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也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层层递进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