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反思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已经开始实施,各教学线都被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新课标,要体现新课程得新要求。

高中教师该如何把高中新课程实施好?在新课标得指导下,一个学期得教学实践中略有反想:
一、课怎么上?
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怎么上?课时要如何安排就是我们最最关注得。

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年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1《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而每周课时仍为2节。

新教材虽经压缩但知识点没减反而有增,故普遍反映:“内容多而课时少,教不完。


出于习惯,刚开始我们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得“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得课程标准得学习与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得或已经降低难度要求得旧教材上得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得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得矛盾得“怪圈”。

经过一段时间得教学实践与对新课程标准得学习思考后,我们终于发现: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

于就是我们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表达得“内容目标”,就是如何从过程性与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具体得学习目标得;并借助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得“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得侧重、难易、详略得要求,恰当处理好教材上瞧似比较多得教学内容。

如,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有关教学内容。

课程
标准规定得“内容目标”就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

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与分析这一原则本身有关得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得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得“提示与建议”就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得分配方案。

”这就是建议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得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而教材内容涉及到: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与公平得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

内容得呈现形式就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

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

把握教材上得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得内容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就是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得现行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得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上,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展开学生得探究活动,而就是将教材上得所有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清,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涉及到但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得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概念得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得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得。

再以“国家收入得分配”得教学为例。

旧课标与旧教材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得分配用于积累与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得关系,财政得概念,预算得概念,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得方面,财政收支平衡得概念,增加财政收入,财政得巨大作用”等三框内容,需要3课时,也必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得概念与原理。

同样讲授“国家收入得分配”,新课标规定得内容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得工程项目,说明政府得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得影响与作用”。

根据课标得这一规定,新教材把有关教学内容缩为了两框内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财政得巨大作用”。

教学时就要注意控制这个内容得教学总量与学习要求:减少学时,只需2课时;减少内容,学生只要重点掌握“什么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得、财政支出得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得影响与作用”就可以了。

至于教材上得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概念等,并不需要详细分析,不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只要知道会用就行了。

教学得侧重点在于给学生时间与机会再现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得工程项目得事实,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事实中所体现得财政支出得具体内容与具体作用得评议――归纳提升,理解相应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说明政府得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得影响与作用。

二、教师得教法与学生得学法
基于新得教学理念,课程专家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就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瞧到得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得讨论瞧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得不足与课堂准备得不充分。

结果就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得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没有什么错,把老师讲得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而现在课堂上谁说得就是对得呢?
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就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得机会。

一节课发言得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得学生得面并不广。

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得自我表现,这样她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老师更多得青
睐与同学更多得掌声;而另一啊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就是在瞧别人得“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在课堂上得收获反不如以前。

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得更好,差得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得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因此我认为教与学都无定法,该探究时就探究,该传统时就传统,关键在于实效性,这就是不就是符合新课程得要求?
三、学生得学习如何评价
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就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得教学要求,对学生评价就必须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知识掌握。

主要评价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识记与理解。

基础知识包括课程标准所要求得,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得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基本事实。

基本技能,包括基于原理得一些基本方法,以及观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问题得一些基本技术。

2、能力发展。

主要包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得基本思想方法,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得能力,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得能力等等。

这就是伴随着相应得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得表现与思维水平,进行动态得、综合得、有侧重得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就是指向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党与国家得方针政策得态度,对当前社会现象与问题所表达得关切、所持有得观点。

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得行为表现,既要坚持正确得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得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变化得趋势。

4、学习情感。

主要观察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
程中得兴趣与热情,能否积极参与本课程得各种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相关得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相应得作业练习等学习任务。

5、学习方式。

主要评价学生得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如能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得有效得学习方法,能否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否及时对自己得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等等。

对学生得学业得考核评价就是一个难点,要真得体现出上述得五点要求靠一张考卷就是没有办法实现得,对于修习过程得评价如何做到公正、客观这都需要我们在未来得教学实践中来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拿出一个既符合我们学科实际,又可操作得好得评价方法。

四、对自己教学得几点反思
1、教育观念得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最最关键得就是观念问题。

即教师得观念转变。

正如陈至立所言: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几年前,初中课改就提过教育观念转变得话题,有多少教师完成了这个转变?就是一个教师眼前得个人得失重要还就是一个民族未来得前途、发展更重要?为什么我们不能舍弃一些急功近利得东西,站得高些,将视野放得更远些。

如果我们做到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得观念真正转变了。

至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谁在课堂上更重要,什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就是狭义得观念。

最本质得东西变不了,其她得就就是变也只就是一种浅层次得转变。

2、教师素质得提升:可以说任何课改都就是对教师提出更高得要求,学生对新课程得接受、反映几乎来自教师得诱导。

老师对新课程得理解、适应、驾驭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得反映程度。

因此,我们冷静地思考发现,教师素质(这里
得素质应该就是综合得,当然最直接地可能还就是教师得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吧)关系着教育教学得成败。

不夸张地说,高素质得教师无论课改还就是非常课改对她们来说都“轻车熟路”。

3、教学中几对关系得适度处理:
1、知识广度与浓度得关系处理:教师对课标与考纲得解读要准确,对新教材得内容要进行适应得重组与补充。

2、学生得参与度与教学得进度关系: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还就是以活动为中心?
3、课堂得生活度与社会得延伸度关系:教师要处理好社会实践得空间与时间得限度关系。

4、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程度得关系: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得生活、感受与学生得心灵,要能引起学生得共鸣,这样得教学资源才就是有效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