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水平位移观测检测报告xx-20xx-00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公司二〇一三年x月声明ii第页共页深层水平位移试验检测报告ii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 (1)第2章检测目的 (1)第3章检测依据 (1)第4章检测设备 (2)4.1主要仪器设备 (2)4.2主要仪器设备 (2)第5章检测等级 (2)第6章仪器工作原理及方法 (3)6.1仪器工作原理 (3)6.2仪器使用方法 (4)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 (5)第8章检测结论及建议 (11)iv第1章工程概况受xxxxxxxxxxxxxxx的委托,xxxxxxxxxx承担了深层水平位移参数的检测任务。
由于深层水平位移属于长期观测项目,在征得xxxx的情况下,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
2013年9月5日选择公司xxxx旁一处空地来模拟滑坡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该滑坡体命名为A滑坡体,在A滑坡进行深层水平位移检测。
第2章检测目的1、使试验检测人员了解地表沉降的测试过程。
2、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参数检测,评定公司检测人员是否具备检测深层水平位移的数的检测能力。
第3章检测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大坝观测仪器测斜仪》(SL362-2006)。
第1页共11页第4章检测设备4.1主要仪器设备本次观测采用的仪器设备见表4.1,表4.1检测主要仪器、设备表4.2主要仪器设备桥梁检测时气温:xxxxxxxxxx,天气:晴。
在整个外业工作期间,检测设备均在检定有效期内,运行正常。
第5章检测等级由于本次模拟的A滑坡体模拟为普通滑坡体,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10.1.3之规定,本项目为四等变形监测等级进行观测。
四等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指标和其适用范围见表5.1。
表5.1四级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第2页共11页第 6 章仪器工作原理及方法6.1 仪器工作原理滑动式测斜仪及其导轮是沿着测斜导管的导槽沉降或提升。
测斜仪内部传感器可以 敏感在每一深度处的倾斜角度。
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在读数仪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它输出的信号是以测斜导管导槽为方向基准,在某一深度处,测头上下导轮标准间距 L 上 的倾斜角的函数,该信号可以换算成水平位移。
当测斜仪与垂直线存在一倾角 θ 时,则它就输出一个电压信号。
Uout 1 = K 0 + K 1 gsin θ……………………………①式中 K 0 为测斜仪偏值;K 1 为测斜仪电压标定因数 2.5V/g ; g 为重力加速度。
为了消除 K 0 的影响,将测头调转 180°,在该点上进行第二次测量得:Uout 2 = K 0 —K 1 gsin θ………………………………②①—②将偏值 K 0 消去,得:Uout 1 — Uout 2 =2K 1 gsin θ………………………………③ 从测斜原理示意图 1 可以看出:sin θ =其中 Δi 为水平位移(m m )L 为导轮间距 500mm θ 为倾斜角∑△ i综合上式可得: Δi =×L图 1 测斜原理示意图=(Uout1—Uout2)×10-1(mm )……………④ 即:Δi = (Uout1—Uout2)×10-1(mm )上式中(Uout 1—Uout 2)读 mV 时则位移 Δi 为 mm ,则换算关系为 1mV=0.1mm 。
用测 头连续在任一深度 i 点上测试的总位移 δ=ΣΔi 。
第 3 页 共 11 页6.2仪器使用方法(1)埋设测斜管采用φ108cm钻头的工程钻探机在边坡水平变形典型部位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安装到位一般都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每10米多钻深0.5米,钻头钻到预定位置(边坡稳定处)后,需把泵接到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提钻后立即安装,采用4米/根的孔径为φ70mm测斜导管(PVC测斜管),管子采用插入连接法进行连接,首先拿起一根测斜管,在没有外接头的一端套上底盖,用三只M4×10自攻螺钉拧紧,(这是每孔最下面的一节管子)就可向孔内下管子,下一节向外用三只M4×10自攻螺钉把它固定好,才算该接头连接完毕,按此方法一直连接到设计的长度,管子安装到位后,需要调正方向然后回填,调正方向的要求是,管子内壁上有两对凹槽,首先把孔口以上那节测斜管上的外接头拿掉(松开三只螺钉就可以拿掉)才能看清管内的凹槽,需要把管内的一对凹槽垂直于测量面(边坡位移方向),转动管子即可,转动前先把管子向上提起后再转动对准,对准后把管子压到位,方向调正盖上盖子,拧好螺钉回填,在测斜导管与孔壁间填砂并冲压密实,并固定好测斜导管。
(2)观测将测头导轮卡置在测斜管的导槽内,将测头放入测斜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至孔底。
测头在孔底停置5分钟,以便在孔内温度稳定。
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为测读起点,每0.5m测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使测头升至测斜管顶端为止。
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标志对准,以防读数不准确。
将测头旋转180°,重新放入测斜管中,重复上述相同步骤为1个测回,初次值应测4个测回,以后每次观测测试2个测回。
第4页共11页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观测时,测孔第一次测读的值为“初测值”,以后每日的测值与“初测值”的差数确定水平位移的变化,称为变化值(变化值=测值-初测值),观测水平位移时从导管的一端开始,将变化值代数和累加到测斜管的另一点,其计算结果即为这一点相对测斜管的一个端点的水平位移位置。
横向水平位移具体观测数据见表6.1.7~表6.1.12.,纵向水平位移数据汇总见表6.1.13,横向水平位移数据汇总见表6.1.14,测点水平位移~深度关系见图6.1.1~图6.1.2。
第5页共11页第6页共11页检测 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正测值 U1(mv)18 18 17 17 16 15 16第 2 次测量(第一测回)负测值 U2(mv)-17 -19 -19 -17 -17 -17 -15差值 (mv)35 37 36 34 33 32 31位移值 (mm)3.5 3.7 3.6 3.4 3.3 3.2 3.1累计值 (mm)23.8 20.3 16.6 13 9.6 6.3 3.1正测值 U1(mv)18 18 17 17 16 16 15第 2 次测量(第二测回)负测值 U2(mv)-19 -19 -19 -16 -17 -15 -16差值 (mv)37 37 36 33 33 32 31位移值 (mm)3.7 3.7 3.6 3.3 3.3 3.2 3.1累计值 (mm)24.0 20.3 16.6 13 9.6 6.3 3.1检测 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正测值 U1(mv)27 26 26 24 24 22 23第 3 次测量(第一测回)负测值 U2(mv)-30 -25 -25 -22 -21 -22 -21差值 (mv)57 51 51 46 45 44 44位移 p 值 (mm)5.7 5.1 5.1 4.6 4.5 4.4 4.4累计值 (mm)33.8 28.1 23.0 17.9 13.3 8.8 4.5正测值 U1(mv)28 27 26 24 23 22 23第 3 次测量(第二测回)负测值 U2(mv)-29 -25 -24 -22 -21 -22 -22差值 (mv)57 52 50 46 44 44 45位移值 (mm)5.7 5.2 5 4.6 4.4 4.4 4.5累计值 (mm)33.8 28.1 22.9 17.9 13.3 8.9 4.5检测 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正测值 U1(mv)33 33 30 28 29 28 29第 4 次测量(第一测回)负测值 U2(mv)-33 -33 -34 -31 -33 -32 -32差值 (mv)66 66 64 59 62 60 61位移值 (mm)6.6 6.6 6.4 5.9 6.2 6 6.1累计值 (mm)43.8 37.2 30.6 24.2 18.3 12.1 6.1正测值 U1(mv)33 33 32 28 29 30 30第 4 次测量(第二测回)负测值 U2(mv)-33 -33 -33 -30 -32 -31 -31差值 (mv)66 66 64 58 61 61 61位移值 (mm)6.6 6.6 6.5 5.8 6.1 6.1 6.1累计值 (mm)43.8 37.2 30.6 24.1 18.3 12.2 6.1第 7 页 共 11 页检测 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正测值 U1(mv)44 44 43 39 38 37 38第 5 次测量(第一测回)负测值U2(mv )差值 (mv)位移值 (mm)-39838.3-38828.2-39828.2-37767.6-36747.4-37747.4-37757.5累计值 (mm)54.6 46.3 38.1 29.9 22.3 14.9 7.5正测值 U1(mv)44 44 43 39 38 38 39第 5 次测量(第二测回)负测值U2(mv )差值 (mv)位移值 (mm)-39838.3-38828.2-39828.2-37767.6-36747.4-37757.5-36757.5累计值 (mm)54.7 46.4 38.2 30.0 22.4 15.0 7.5检测深 度初始位 移值 (mm)0.54.11.03.11.52.32.01.72.51.23.01.13.50.6第1次 累计位移值 (mm) 14.0 11.6 9.3 6.9 5.2 3.7 1.9第 2 次累 计位移值(mm)第 3 次观 测累计位 移值(mm)23.933.820.328.116.623.013.017.99.613.36.38.93.14.5第 4 次观 测累计位 移值(mm)43.8 37.2 30.6 24.15 18.3 12.15 6.1第 5 次观 测累计位 移值(mm)54.7 46.4 38.2 30.0 22.4 15.0 7.5备注第 8 页 共 11 页检测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14:00初始位移 值(mm)/ / / / / /14:15第 1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h)2.475 2.125 1.750 1.300 1.000 0.650 0.325检测时间14:30第 2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h)2.475 2.175 1.825 1.525 1.100 0.650 0.30014:45第 3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h)2.475 1.950 1.600 1.225 0.925 0.650 0.35015:00第 4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h)2.500 2.275 1.900 1.563 1.250 0.813 0.40015:15第 5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h)2.725 2.300 1.900 1.463 1.025 0.713 0.350备注检测深度 (m)0.5 1.0 1.5 2.0 2.5 3.0 3.52010.1.1初始位移 值(mm)/ / / / / / /2010.2.1 第 1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 d)0.08250 0.07083 0.05833 0.04333 0.03333 0.02167 0.01083拟定时间2010.3.1 第 2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率(mm/ d)2011.3.1 第 3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率(mm/ d)0.08250 0.006880.07250 0.005420.06083 0.004440.05083 0.003400.03667 0.002570.02167 0.001810.01000 0.000972012.3.1 第 4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 d)0.00694 0.00632 0.00528 0.00434 0.00347 0.00226 0.001112013.3.1 第 5 次各 深度方向 水位移速 率(mm/d)0.00757 0.00639 0.00528 0.00406 0.00285 0.00198 0.00097备注第 9 页 共 11 页第 1 测观测A 滑坡体每次观测水平位移图水平位移值(mm)第 2 次观测12第 3 次观测10第 4 次观测8第 5 次观测64203.5m3m2.5m2m1.5m1m0.5m检测深度(m)第 1 次观测A 滑坡体累计水平位移图累计水平位移值(mm)第2次观测60第 3 次观测50第 4 次观测40第 5 次观测30201003.5m3m2.5m2m1.5m1m0.5m检测深度(m)第 1 次观测 第 2 次观测 第 3 次观测 第 4 次观测 第 5 次观测3.5m3m检测深度(m)A 滑坡体水平位移实测水平位移速率图2.5m2m1.5m1m0.5m位移速率(mm/h)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0.500 0.000第 1 次观测 第 2 次观测 第 3 次观测 第 4 次观测 第 5 次观测3.5m3mA 滑坡体水平位移拟定水平位移速率图·2.5m2m1.5m1m检测深度(m)拟定水平位移速率(mm/d) 0.100.080.060.040.020.5m0.00第 10 页 共 11 页第 8 章 检测结论及建议通过对测点进行的为期 75 天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及检测数据分析成果,得出以下结 论:1. 测点 CX1 的深层水平位移平均每天变形量小于 5mm; 2. 测点 CX1 的深层水平位移变化缓慢,呈现收敛趋势,可以认为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