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复习资料 完整

纪录片复习资料 完整

第一章纪录片概念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七点)纪录片精神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剪辑方略(评价标准)第二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人公采访第四章导演工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用)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第五章采访主体人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第一章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一、概念的区别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二、从表现特点来看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

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手段1.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

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

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四、从叙述形式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

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五、从表演上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真实的,不能用表演的手段去完成,是不起用演员来表演的,它只能说是叙述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的真实生活,而故事片就不同了,它可以将故事的情节用演员的表演来反映,而表演成了故事片最大的一个特点。

六、从创作意图纪录片主要是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件的发生,而不能人为地去干扰,也不能去制造故事的发展,虽然它也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但是这种表达就更具有客观性。

故事片主要是创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在故事片里渗透很强的主观性,它把一个故事的叙述融进了很多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从而让观众能够明显地感觉出来。

七、从拍摄的方式纪录片主要以跟踪拍摄为主,它没有分镜头稿本供拍摄用,如果有的话,也只是简单的提纲形式的,没有把具体要拍摄的东西定下来。

而故事片就可以打乱来拍摄,因为它有分镜头稿本作为依据,所以它的拍摄有很强的集中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场景相同的故事在同一时间里去拍摄完成。

◆纪录片的精神纪录片的精神就在于它力图呈现一个非虚构的真实世界。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射,而且凝聚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思考、选择与价值趋向。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如何评判一部纪录片的优劣,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郝跃骏提出了他的四条标准,基本概括了我们先前探讨的诸多理念:第一:要让观众能够看懂,简单、干实地告诉给观众。

这个故事是能够感动人,给人以启发的,但这种感动不是去揭伤疤,发掘别人的痛苦,把别人不愿意展现的东西暴露出来。

第二:在叙述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现、描述。

如果方法得当,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可以使片子增色不少。

第三:这个片子背后一定要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能够为社会和历史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对一部片子的投入有多少,没有花足够的功夫,就出不来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投机取巧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纪录片的剪辑方略1、纪录片剪辑过程有它独特的魅力,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没有供后期编辑使用的分镜头台本,也没有曲折跌岩的故事情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没有故事性)。

导演与剪辑这两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创造过程的两个阶段。

2、结构把握纪录片的编辑在依靠剪接组织影片结构、引导观众欣赏与思考的程度上,较故事片创作更为显著。

虽然缺少情节与悬念可能会减少诱人的影像噱头,但纪录片导演可以用独创的、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自由地剪辑他的影片。

不必受到故事电影所安排好的事件顺序的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次序和节奏,表现某几个方面的主题,或揭示生活的真实本质。

因此,纪录片导演较故事片导演,更拥有全面把握作品命运的权力。

3、形式一是用访谈的形式贯串整部作品,在剪辑过程中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说,(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通过客观的观察纪录表达潜在的思想感情;二是可以将拍摄者本人纳入镜头的视野,揭示摄像机两端的互动关系。

纪录片导演蒋樾强调:纪录片是很宽容的,它包含了所有的东西。

音乐、特技、采访、故事片拍法等都可用;但对音乐、特技的使用也应加以节制,除非它们真正能够烘托主题,强化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对每一段声响的空白都用音乐填补、或者对每一个镜头都用特技修饰,只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一个花哨的鸡毛掸子,摧残观片者脆弱的视觉神经。

“第一,你愿意做成什么样就可以做成什么样,第二,你做出这个东西是不是表达了你的看法,是不是你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

”4、方法纪录片形态多种多样,编辑手艺不一而足。

(1)按照生活真实的流程来剪辑,他强调最素扑镜头组合,不运用任何特殊的编辑技巧。

纪录片导演康健宁在《阴阳》后期剪辑时,用凝重的镜头语言呈现西北地区缓慢的生活节奏,“我不是特意找那种长与短的节奏,镜头基本上都比较长,过渡性的少,主要取决于生活本身的节奏。

没有什么动的东西,没有车辆,树叶也不动,牲口也老是趴在那儿,就是那种缓慢的节奏,我的剪辑完全靠一种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

”在这种剪辑意识的指导下,音乐与解说词也被认为“可能破坏影片应有的厚重感和思想性”而无缘于这部长达3个时的纪录长片。

与故事片导演相比,纪录片导演须坚持更多的原则,必须用坚强的信念抵抗来自形式感与通俗性的轻佻诱惑。

(2)纪录片导演在拍摄时不为自己预设任何主题,而是在研究和剪辑素材的时候,才逐渐发现其中的意义。

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在谈到他的剪辑风格时,就认为:“如果事先知道我的片干将来怎样进行剪辑的话,那么一开始拍这个片子就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乏味了。

”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机构的运行机制为题材,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因此他在编辑的过程中并不考虑时间的真实流程,而是以不同主题的小镜头段落为剪辑单位,通过逻辑分析与直觉反应发现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这种创作方式被称为“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

怀斯曼在剪辑过程中非常注重每个素材片断的自身意义以及他本人的联想作用,他认为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纷乱的素材变得有序,而且会使影片拥有一种充满新意的表现形式,这种结点互联式的纪录片编辑手法与故事片剪辑更有明显的区别,也更强调了纪录片作者的主体价值。

3)故事片的剪辑是对戏剧性的刻意强调和开掘,纪录片的剪辑则是为真实生活赋子全新意义的过程。

在某些情形下,一部纪录作品甚至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基于彼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对同一部作品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就通过对多种符号与信息的杂揉散射,呈现出一种多面体的影片形态,虽然作者的真实态度在剪辑中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一些国内外影评人还是对该片的创作立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对于这类纪录片不再是一种思想灌输的工具,而是让观众运用独立的头脑,从自己的经验中去比较、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纪录片作者排斥导向鲜明的解说词的原因所在。

(4)纪录片的编辑是一种探究与发现真实的过程。

A、将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融合;B、将创作与生活融于一体;按照传统的确立主题——搜集素材——编辑作品的思路,微纪录片创造者寻找二者最理想的契合点。

已经接受了“微纪录片洗礼”的纪录片作者吴文光在谈到他当下的纪录片编辑理念时认为:“成就一部片子已不是我最主要的目标,而是看我被引到哪一步去?比如这些素村让我对纪录片的想法、对生活的理解产生的新意是什么?如此给我思考的能力,我才会想处理成一部片子,所以不是素材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我对生活、对事情的理解,是不是有新发现?这是逐日逐月的过程,一点一滴的发现,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觉得已到达生活中某一个新的平台时,这时候片子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

我认为片子是跟着生活走的,而不是为了做片子去干些什么事。

”对于业余微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它并不过多地强调技法的精湛或镜头组合的谙熟,而是需要将作者的思考带入剪辑的进程中。

正如怀斯曼所说:“纪录片的剪辑是自己和自己说话,是自己的一种内心独白。

”也许我们最重要的剪辑观念,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我们所见证的一切表达出来。

第二章:1.选择拍摄对象a、他(她)是谁?b、我为什么选择他而非别人作为我的拍摄对象。

2.什么是好的人物选题A、感动、打动自己,B、有创作的冲动。

3.如何判断选题的好坏A、主人公是否足够吸引人?B、选题是否指向某种启发性的意义?C、主人公的事件是否够丰富而曲折?4.前期采访的原则A、不是“问”,而是“聊”。

B、开放型问题要与闭合性问题相互配合。

C、永远保持理性的判断,学会听画外之音。

D、要和主人公交朋友。

第三章拍摄现场1.导演在现场的原则:A、保持高度的现场感受能力,对事件和人物发展趋势保持敏锐度B、前期拍摄过程中随时关注故事曲线2.现场如何设计镜头A.用不停机的全景镜头保证整场信息的完整性B.用摇镜头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C.用足够多的特写镜头塑造人物、表现细节D.用有设计的情绪镜头表达意义和主题3.时刻关注你的故事曲线A. 我是否拍摄到足够精彩的开头B. 故事的情节点是否足够有力而且足够多(3分钟一个)C. 我是否有了足以引人入胜的高潮段落D. 故事的结尾足够有力度(事件的结局往往不是故事的结尾)4.拍摄现场备忘1、拍摄之前要查看拍摄场地2、提早到达拍摄现场以便与摄像商议机位与开机时机3、了解主人公日程安排的所有细节,说服他让摄影机始终开机4、做个现场冷静的观察者5、时刻检查你的录音设备6、准备掌握改变机位的时机7、时刻准备好更换的磁带或存储卡8、跟踪到最后一刻:从起床、洗漱到洗澡、上床9、收工时清点器材10、存储卡的备份工作很重要第四章导演的基本工作第一节分镜头稿本一、镜头从开始录制到停止录制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画面,1---∞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