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资企业发展现状调研建议一、我市港澳台资企业的现状和成效据统计局提供,截止XX年底,我市正常生产和正在筹建的港澳台投资企业197家,投资总额11.5亿美元,注册资本 7.16亿美元,实收资本4.78亿美元。
197家企业中,港资企业160家,其中开业投产117家,正在筹建43家,投资总额9.89亿美元,注册资本6.13亿美元,实收资本4.19亿美元。
台资企业36家,其中开业投产24家,正在筹建12家,投资总额1.52亿美元,注册资本 0.97亿美元,实收资本0.03亿美元。
澳资企业1家,投资额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600万美元,实收资本216.21万美元。
目前我市港澳台资企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上世纪90年代,港澳台商在启投资范围仅局限于纺织服装、玩具箱包、电子、机械等传统产业,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拓展了一些新的行业门类,如生物医药、电动工具、IT产业、船舶修造,与此同时,港澳台资也逐步向三产、一产渗透,涌现了时代超市、先豪国际酒店、台蓝现代农业种养观光园等一批重大港澳台资项目,使港澳台商在我市投资的结构更趋合理和完善。
2、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市各镇乡、两区三园一带吸引接触到了更多的港澳台商来启考察,原有港澳台投资企业投资规模较小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近年来,超千万美元投资项目逐渐增多,其中华泰陶瓷、南通贸联汽配、南通艾得旺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投入规模大、速度快,并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已成为我市的重要规模企业。
加之原入驻**的多数港澳台投产企业适时增资扩股,使得项目规模明显放大。
如1994年港胞陈天生投资400万美元的南通和睦纺织公司,目前已追加投资至1400万美元。
3、投资比重有所上升。
近年来,随着港澳台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健全、产业、资本的梯度转移,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港澳台商来启投资,港澳台资企业愈来愈成为我市利用外资的重要力量。
仅从XX 年全市批准外资情况看,港澳台资企业48家,协议利用外资6.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利用外资的66.7%、63.7%、86.6%。
4、投资地域趋于集中。
港澳台商落户我市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乡镇的零散布点,逐步向优势地域集中,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区三园一带”,实际落户有110家,占全部港澳台资企业数的55.8%。
投资地域的集中为我市今后构建港澳台资特色园区打下了基础。
5、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港澳台同胞来启直接投资,同时还花大力气不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开辟为外商企业服务的领导结对挂钩联系制度,赢得了在启港澳台企业的赞许。
据发出的197份企业问卷调查统计:为何选择投资**?前三位依次为政府服务效率、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地理位置;对**投资环境总体评价?非常满意占18%,满意占64%、一般占18%;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看好的占64%,一般的占36%;企业今后打算?继续增加投资占55%,暂时维持现状占45%。
总之,随着我市港澳台资企业的增多,港澳台资企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XX年,142家正常生产的港澳台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7.06亿元,纳税2.32亿元,利润5.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28%、54.67%、165.22%,今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是港澳台等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37亿元,同比增长49.8%。
同时港澳台资企业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市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也拓宽了全市利用外资的渠道。
特别是港澳台资与国际资本相结合,如华泰陶瓷、永和隆等以台资结合外侨资本设立的企业,在客观上丰富了我市吸引外资的内涵,扩大了全市利用外资的来源。
因此,港澳台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港澳台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尽管市委、市政府前几年就提出将主攻港澳台资作为我市吸引外资的重要举措,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市利用港澳台资的现状,与东莞、昆山等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使已在我市落户的港澳台资企业在质量、规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部分港澳台资企业在经营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多四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中小项目多,旗舰型企业少。
在197家港澳台资企业中,总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89家,占总数45.2%,其中合资企业46家,这些合资企业大多数由我市投资者在经营管理,外商只作资金投资,享受年底分红,且这部分外商都是中小投资商,由于受生产手段、生产能力、经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企业竞争力偏弱,成长速度缓慢,对社会贡献份额小。
另外,我市利用港澳台资的质量与水平也不高,特别是通过利用港澳台资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偏低,港澳台投资企业对我市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
举进口设备为例,虽然XX年我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3017万美元,在南通六县市中名列第二,但林洋电子公司进口设备就达2800万美元,占了全市总额的92.8%,其它企业通过进口设备加大技改投入的力度比较有限。
与此同时,在重特大外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高新技术外资项目、外资研发机构的引进方面,我市利用港澳台资尚未取得大的突破。
2、低效企业多,高成长性盈利企业少。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税收政策的重大调整,我市以传统制造业和产品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港澳台资企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生产经营面临着严竣挑战。
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企业感到目前企业资金紧张、人才缺失、生产成本上升、税负环境趋紧,因此多数港澳台资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仅有微利或出现亏损。
如南通和睦纺织公司曾是我市的盈利大户,该公司利润率已从XX年的7.54%下降到目前的1.47%,处于亏损边缘。
3、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务工人员少。
我市前期引进的大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大量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北方快速“梯度”转移,劳动力需求量随之增加,原有劳动力输出渠道的人员明显减少。
XX年以来,我市绝大多数的劳动密集型港澳台资企业相继都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其中最为紧缺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缝纫、纺织印染、鞋帽制作、塑料制品加工等。
数据统计显示,我市约有63%的劳动密集型港澳台资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另外,约有30% 的企业反映,公司计划产品升级换代,可苦于专业技术人才难觅,成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4、出口加工产品多,著名品牌少。
长期以来,我市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依靠低价位竞争面向国外市场销售的,在综合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由于无知识产权、无国家免检产品、无著名品牌支持,出口价格一般都无法上调,即使上调幅度也很小,大部分成本要出口企业自身消化,这使企业出口竞争力减弱、利润下降,严重影响到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综合分析我市港澳台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对外招商定位欠明确,产业配套有差距。
虽然我市高度重视对港澳台引资工作,但对外招商队伍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现有的招商队伍中,熟悉港澳台经济的专业人才不足,对港澳台产业转移和资金流动新动向掌握不明,因而降低了招商的实效性。
同时,较完整的吸引港澳台资的产业链不明显,行业聚集度不足,特别是在我市的港澳台企业中至今没有一个具有形成产业链的高关联度、高辐射力的“拳头”产品,由于没有“龙头带配套”的港澳台资企业,难于吸引“上中下游”配套企业的跟进,所以无法形成港澳台资企业集群、产业积聚效应,没有形成港澳台商常见的抱团、“葡萄串”投资现象。
2、区位优势未被有效发挥,土地等要素供给存在制约“瓶颈”。
我市尽管有大桥大港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在大桥未正式开工建设前,地域优势难于真正体现,交通不便始终是阻碍港澳台商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几年来启考察过的外商,都是看的多、留下的少,考察的多、投资的少。
有的外商虽然已在**注册企业,但迟迟不投入、不开工,现仍在等待观望中,表示要在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后再加大投入力度,故在区位优势未充分显现前,难于吸引外商眼球。
同时,因土地资源紧缺且地价成本上升,原来我市吸引港澳台资的优势难于显现,这些“瓶颈”制约,也限止了港澳台商投资的空间。
3、后续服务不尽人意,投资环境更需改善。
目前我市一些部门和镇乡尚存在着“重招商、轻安商,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有的对港澳台商的承诺不兑现、优惠政策措施不落实;有的执法部门存在检查多、罚款多、指导少、教育少的现象;有的部门不能从实际出发,在审批上环节多、效率低;有的部门对港澳台商要求解决问题的报告不回复、不处理;处理涉外矛盾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使一些问题久拖不决,造成越级上访或事态扩大化,近两年,港澳台商的投诉案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台侨职能部门处理港澳台商投诉案件10多起。
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港澳台商进一步投资的热情,甚至使港澳台商丧失了再投资的信心。
三、进一步推进港澳台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当前,港澳台经济处于新的转型之中,产业调整和外移步伐进一步加快,港澳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规模大型化与产业层次高级化趋势,经贸交流也在进一步加强,同时,广东、福建、苏南等港澳台商密集区的部分港澳台资企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外转移。
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是全市做好对港澳台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对港澳台经贸合作的认识,抢抓港澳台资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有限的港澳台资转移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赢得港澳台资份额,使我市对外经济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1、明确定位,强化对港澳台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近年来,虽然市委市政府每年组团赴海外商务考察,在异地举办多场**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在港澳台地区举办过投资环境推介活动。
因此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强化招商力度。
要充分发挥我市通江达海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港澳台资来我市发展船舶修造业、物流仓储业、特种钢铁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先进的现代农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由市领导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赴港澳台开展同乡联谊、招商推介活动,增加直接接触港澳台投资者的机率。
二是充分发挥同乡会和社团组织的作用,实现以外引外。
我市现有港澳台同胞5800余人,他们同根同宗、乡音未变,且长期生活在港澳台,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情况熟、信息灵、关系多,是**在港澳台招商引资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台北吕东同乡会、台南**同乡会的作用,吸收第二、三代台胞入会,不断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并且适时成立旅港**同乡会,在港台设立招商办事处,提高招商引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