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分析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文字时,最好 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等,
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
使说理层次分明。
“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
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 种分析方法因。
例如: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 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 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 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 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 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 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 黑暗,绽放光彩。
论证段落应该依次包含如 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 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 析句、结论句。
回忆:展开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因果分析法” 3“引申类比法” 5“例后解说法” 7“比较分析法” 9 “虚拟他人法 ” 2“假设分析法” 4“意义分析法” 6“正反对比法” 8“披文示意法” 10“辩证分析法”
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 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
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的方法。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 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 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 假设分析; 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 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 析。
论点:信念
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 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 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 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 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运用“假设分析法”
优点:观点明确, 论据丰富 缺点:“观点+论据”格 局
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 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 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 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 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 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 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 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 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小试牛刀:
1、人贵有自知之明
邹忌的妻、妾和客出于私心, 异口同声地肯定邹忌比美丽的城北 徐公更美,但邹忌没有被假象迷惑。
2、论点:相信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汉末,群雄逐鹿,豪杰四起。曹操北踞中 原,虎视眈眈,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 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 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 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降曹。到 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 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 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 是曹军“墙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论点: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
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 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 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 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 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 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 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 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理是什么?
所谓“理”可分两个层面。一 是指“事理”和“情理”;另一个层 面是指“哲理”。我们只有把“常理” 提升到“哲理”的层次,文章才会有 厚度、有质感。 “讲道理”的实质是指论证思维过 程的展开。具体地说就是如何把论点 和论据结合起来。
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摆论点---解说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
篇幅约占全段1/2
• 【例】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 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 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 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 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 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 霍金,被 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 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 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 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 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 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 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 (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 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例如2: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
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
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
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
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
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 《第九交响曲》。
再来试试,看看有没有进步。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 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
会说理自明——分析论据 来自会讲“理”议论文写作指导
论据分析的几 种方法
“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对 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
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
分离。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 文章常常没有说服力。
观点+材料=作文
失败的作文!
观点:我们要勤俭节约:
写张三勤俭节约,李四勤 俭节约,王五勤俭节 约……所以我们要勤俭节 约。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 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 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 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 《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 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 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 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 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 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 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 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 前方将是另一片蓝天。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 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
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
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
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
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
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
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 倒。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 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 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 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③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 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 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
(二)方法: 自问自答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3、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 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 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 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 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
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
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二、“假设分析法 ”
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 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 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
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 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 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 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 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 “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 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 没”,脱颖而出。
(一)方法: 运用“结果中 探原因”的方 法
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例如: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 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 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 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 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 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 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 黑暗,绽放光彩。
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 家的利益处处谦让,后来廉颇知
道自己错了,便向蔺相如负荆请 罪。最后两人成了挚友,共保赵
国的天下。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以谦让的
态度去对待廉颇,而是与廉颇对 峙起来,甚至发展到干戈相见,
那就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也 是赵国的损失。
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 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 并且用上导引词‚如 果‛‚譬如‛‚若‛等。
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
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
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 了他的璀璨人生 。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 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 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 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 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 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 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 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 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 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 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 然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 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
巨实的一株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假如杜甫在那个世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 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 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
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 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 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 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 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 “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 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 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
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 ,颠沛一生,但他
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
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
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
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 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 怎么样”“为什么”能使 论证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