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创业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者:刘海云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2期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于企业倒闭、裁员或订单减少而工资缩水,无法支撑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被迫返乡。
笔者采用随机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动力原因与对策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有2000万农民工返乡,数额庞大的返乡农民与城镇新增就业、大学生就业形成叠加效应,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为了解这些返乡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和创业情况,笔者采用随机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北省部分返乡的农民工的创业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灵寿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谭庄、磁峪等6个村庄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在2009年3月份共前后走访了300多户有外出务工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正定、石家庄市和部分矿区,大多数人主要是在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里打工,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工地。
对这些农民工调查的结果,发现春节前后共返乡农民工有43位。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返乡人员只占到农民工人员总数的不到15%。
为了调查这些返乡农户的就业和创业情况,笔者对以上43户返乡农户进行了访谈。
并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1.创业意愿明显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跟南方轰轰烈烈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潮相比,被调查样本的创业意愿明显不足,大多数返乡农民对创业持谨慎和观望态度。
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愿望调查和访谈中有29人表示条件成熟时愿意选择“回家创业”。
当问到他们是否愿意现在选择创业时,没有人表示愿意,原因是村庄前期创业人员由于竞争力大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
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一方面跟农民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农民工返乡的原因直接相关。
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创业人在资金上、技术条件、资源、管理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经过长时期的思考和准备过程。
大多数南方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种主动和理性的选择,而2008年这次农民工的返乡主要以被动返乡为主,所以不论是从资金上、项目选择上还是都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和盲目性,所以体现为创业意愿不强。
在被动返乡情况下,即使农民工勉强创业,也因为各方面准备不足,所以成功率也较低。
2.创业项目的选择仍以小规模为主。
从创业项目的选择方面,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小型零售行业为主,有的甚至从事国家禁止的行业如贩卖私盐和私自开挖矿山等,风险很大。
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小家庭为单位,没有出现几家集体或合伙创业的情况。
这跟南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很大的不同,从南方成功的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选择来看,或者是利用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大多选择和务工有关的行业创业,或者利用当地劳动力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农业深加工项目,项目创业多采用几家合伙方式联合创业,既解决了项目开办初期资金不足的难题,也便于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影响。
以上创业不同模式的选择说明返乡农民工创业尚需引导。
3.创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且没有受到相应的技能培训。
从创业的12户来看,创业人员整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水平。
从接受技能培训情况来看,除了2名在外出务工期间接受过焊工的培训外,其他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性质的安全、技能和就业或者创业项目的培训。
从其他地区培训的经验来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对自身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发展有很大影响。
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越强,也会越愿意接受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训。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业不断升级,城市产业也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
这些都要求务工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而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很难适应现代的高技术要求的企业需要,在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了“知识断裂”,也加大了创业的难度,所以如何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仍是创业培训中的重要一环。
4.创业中所存在的资金和税费负担问题等是困扰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难题。
创业初期融资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规模型企业能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不能融到资金。
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困难问题,小规模的一般都是通过向亲友借贷,很多人不愿意去贷款,认为贷款一是手续麻烦,二是要去求人办事,三是利息过重而会增加投资风险。
一些地方领导在在思想观念上认为能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都是在外赚了大钱的人,所以对农民创业融资支持不足,不能有效帮助解决农民创业资金不足的困难。
农民工返乡创业税费负担偏重,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几乎所有的业主都反映政府没有对返乡创业者进行税费减免;二是在当前加强监管的旗号下,工商、质监、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越来越多,费比税还要多,动不动就罚款,企业税费和罚款负担太重。
调查结果也表明,越是贫困落后地区“吃拿卡要”的现象就越严重。
所以,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还需要从转变地方观念和作风入手。
二、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思考1.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
从当前的情况看,虽然返乡的农民大部分有远期创业的打算,但是选择目前创业的比例很低。
创业是一项有组织的创新活动,它需要资金、资源、场地等一系列条件的支持,更对创业组织人在心理、魄力、组织能力、承受风险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创业往往需要很多次尝试才能够成功。
而目前返乡农民工往往存在创业资金不足、受教育程度较低等方面的限制,而且对创业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往往一次创业失败,会带来终生的债务负担,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不顾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和经济现实盲目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不可取的,外出务工仍是返乡农民工的首要选择。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把握“河北省三年大变样”的有利时机,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谋求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当前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首要选择。
2.职业培训是提升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般来说,收入和职业技能是成正相关的,职业技能越高,收入越高,对年龄的反映越不敏感,相反,像建筑、搬运等工作,对年龄的要求比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就难以胜任了,所以只能选择返乡。
所以应区分年龄段,做好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
对于16-29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尽早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对于30-45岁这个阶段的农民工,在引导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参加各种类型的成人班学习;做好45岁以上农民工的安置和引导就业工作,这部分人不但文化和职业技能低,而且体力下降快,几乎丧失谋生手段,政府和社会要给予高度重视。
可以抓紧当前返乡农民工暂时失业的有利时机,提供各种性质的职业培训,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知识断裂”,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3.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对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更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并结合外出就业的市场优势,跟一般农民相比更容易创业成功。
但是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仍不可少。
应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针对当地的资源优势,分析当地的区域优势、优势项目和市场空白点,对拟创业项目采用事先评议制,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对本地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工对创业优惠政策心知肚明,提高创业的积极性。
另外。
还可以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协会,提供农民工创业交流的平台,为农民工解决创业所出现的实际困难。
4.创业扶助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创业保驾护航。
政府应以热情的态度、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吸引鼓励在外打工有成就的农民返乡创业、投资建业,要像抓项目一样,一方面抓农民输出,外出就业,另一方面抓返乡农民回乡创业,培育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根据税收公平原则,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政府必须实施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参照至少等同于,甚至应当优越于引进外资的税收减免政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先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尽可能多的经济实体,支持与鼓励其中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对不同特征的经济实体确定不同的税费减免期限,扶助农民工把经济实体做起来。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使用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参照农业反补贴的办法,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财政补贴力度。
对于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科技效能型经济实体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政府要在用地、用水和用电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3)为返乡创业提供融资优惠政策。
一方面要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鼓励和引导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等,并把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坚持支持其它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或巩固其已有营业网点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服务;考虑设立行业协会基金担保公司。
由政府牵头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协会要求成员企业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按企业利润的一定百分比提取费用组成行业协会基金,再用协会基金做担保,为符合要求、有发展前景的新企业和进行规模扩张时遇到融资困难的企业向银行贷款做担保。
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信贷补贴。
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助基金,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
同时协同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该论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编号:SZ0905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1- ),女,河北灵寿人,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