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F-50000/8型低温液体贮槽作业指导书1范围规定了ZCF-50000/8型低温液体贮槽作业的操作要求。
适用于能源中心制氧分长制氧作业区ZCF-50000/8型低温液体贮槽的操作。
2引用标准和术语2.1 GB16912-1997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2.2 GB50030-1991 《氧气站设计规范》》3工作职责3.1空分操作人员负责监控贮槽液面及压力各部参数稳定,参数有较大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逐级汇报、处理。
4工作程序4.1工作流程4.2作业准备4.2.1工具、材料、备品备件及设备的准备4.2.2作业人员的准备a) 机组操作人员均持证上岗。
b) 按规定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女工发辫放入帽内。
c) 由带班班长主持召开班前会,确认人员精神状态、危险预知及上班的生产情况。
做好班前会记录。
d) 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工具是否齐全,环境卫生是否干净。
异常情况上报值班长,并由值班长在交接班记录中说明。
4.3 概述贮槽为双层圆筒形结构,内筒及其配管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夹层充满珠光砂,并抽真空,同时设置了经过特殊处理的吸附剂,以延长贮槽的真空寿命。
贮槽增压器组成封闭系统,在不外加任何能源的情况下即可向外供应液体或气体,保证了排出液体或气体的纯度。
4.4 性能参数最高工作压力:内筒0.8MPa 外筒-0.1MPa 计算压力:内筒1.12MPa 外筒-0.1MPa 设计压力:内筒0.98MPa 外筒-0.1MPa 气压实验压力: 1.3MPa气密性实验压力:内筒1.12MPa系统气密性实验压力:0.8MPa有效容积:50m3 几何容积:52.63m3重量:空重26300kg、满重98187kg设计温度:内筒-196℃、外筒20℃充满率:95%额定排气量:3500m3/h安全阀开启压力:0.86MPa防爆片爆破压力: 1.0MPa4.5 使用操作4.5.1 准备工作贮槽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气密性试验,吹除处理及阀门仪表的检验。
a) 储槽在恢复常温后,在充入低温液体前应进行系统气密性实验,实验压力为储槽的最高工作压力,实验用气为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实验时间不少于4小时。
b) 气密性实验合格后,打开所有外接管口阀门,使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对储槽内筒系统进行吹除处理,用以去除潮湿空气,排除气露点应不高于-40℃,吹除之后还应用产品气体吹除,直到排出气体纯度达到要求为止。
c) 在充液前,检查阀门是否处于正确的启闭状态,仪表指示是否正确。
4.6 充液(分首次充液和补充充液)4.6.1首次充液(指内筒处于热状态的充灌)a) 联接充液管线。
b) 对充液管进行吹除(每次充液前都应进行)。
在V2、V3未开启前,由液源排出阀向输液管内放入少量液体,同时打开E2阀,对其管路进行吹除。
以清除管道中潮湿空气和机械杂质。
c) 打开E1及MV阀,并启动液面计(全开L1,L3阀,关闭L2阀)。
d) 打开V2,由上部进液,此时由于内筒处于热状态。
V2阀开度要小,使管路和内筒逐渐冷却至所充低温液体的温度。
待E1稳定排气时,可开大V2,加大充液速度。
e) 待液面计指示有液体时,打开V3,关闭V2,改上部进液为下部进液。
f) 当MV阀(已先开启)喷出液体时,说明已充满液体,应立即关闭V3阀,停止充液,同时打开E2,排除充液管路中的残余气液。
4.6.2 补充充液(指内筒已有低温液体冷态下的充液)补充充液程序与首次充液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内筒已有低温液体,不需要冷却内筒。
吹除管路后打开V3阀进液。
4.7 从压力角度,还可分为无压充液和带压充液。
无压充液——在充液过程中,E1始终开启,使内筒和大气相通。
带压充液——充液过程中,E1阀关闭,槽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力,带压充液时,内筒压力不得高于该槽的最高工作压力。
4.7.1 首次充液必须采用常压充液,补充充液可以采用带压充液。
4.7.2 液体的容积与液位高度关系可查容器上安装有曲线图,也可按以下公式计算:O2:V = 4.66H - 1.15(H>0.75m)N2:V = 6.56H - 1.15(H>0.53m)Ar:V = 3.77H - 1.15(H>0.92m)式中:H——液位计读数[mH2O]4.7.3 贮槽充液时的危险点及安全措施或要求4.8 增压4.8.1 当排液需要稳定槽内压力时,需使用增压大器增压,程序如下:a) 关闭空分进储槽阀,关闭E1阀。
b) 确定V4阀已经全开。
c) 缓慢打开V1阀,使液体进入增压器汽化。
d) 若排液速度较高,内筒压力下降,可开大V1阀。
e) 当不需要稳定内筒压力可停止向外供液时,应关闭V1阀。
4.8.2 由于贮槽设置A1,在整个增压过程中,贮槽会自动保持压力稳定。
在第一次增压时(或需要改变槽内工作压力时),应调整A1阀的启闭压力,使之达到工作要求。
A1阀的关闭压力应等于需要的工作压力。
压紧顶部调节螺栓,为提高开启压力,反之降低开启压力。
4.9 排液4.9.1 向汽化器排液。
当槽内压力达到要求后,即可打开V6阀向外供应液体。
4.9.2 由液体进出口阀V3排液。
此种排液是利用输液软管向槽车或其它较大贮槽供液,其操作程序基本同于充灌液体,只是V3阀由进液变为排液。
4.9.3 通过备用接口V7排液。
此排液口除用于接泵之外,也可以作为其他形式的取液口。
4.10 贮存(液体贮存分为常压贮存和带压贮存)4.10.1 常压贮存过程中,E1阀始终开启,让自然蒸发的气体,由此阀排至大气,槽内压力不至于升高。
4.10.2 带压贮存的过程中,E1阀关闭,由于自然蒸发的气体留在槽内,内筒压力将逐渐升高,此时除液面计、压力表投入运行外,当内筒压力达到最高工作压力时应立即打开E1阀泄压。
4.10.3 每1小时记录贮槽液面及压力。
4.10.4 贮存液体时的危险点及安全措施或要求4.11 检查4.11.1 正常检查a) 压力表,液面计的测量是否准确可靠。
b) 设备管道、阀门有无渗漏、堵塞现象。
c) 当容器压力达到安全阀的起跳压力,而安全阀不动作时,就立即校准安全阀的起跳压力,以保证贮槽的安全。
d) 阀门是否处于正确的启闭位置。
(附阀门表)4.11.2 定期检查a) 压力表每年校准一次。
b) 安全阀的动作每年校准一次。
c) A阀的关闭压力或开启压力每年校准一次。
d) 每半年测量一次真空度。
e) 热偶真空计在每次测量前均应按其说明书要求校准。
4.12 贮槽的停用及重新启用4.12.1短期内停用,一定不要将槽内液体排尽,以免重新启用处理麻烦。
4.12.2长期停用,不是因检修需要,用产品气体使槽内保持0.02MPa 左右压力。
4.12.3 若检修需要,已将槽内液体排尽,要重新启动时,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有条件时还应进行真空检漏),吹除处理,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充高纯低温液体。
4.13 故障处理(见录1)4.14 安全注意事项4.14.1阀门的启闭应缓慢进行,防止太快太猛,免于出现火花。
4.14.2带压贮存应在摸索出压力上升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后进行,并且安全装置稳妥可靠。
4.14.3 检修新换的管阀必须彻底去除油污后才能装入。
4.14.4 设备要检修焊接前,必须首先排尽槽中的液体,用无油干燥的热空气或干氮气加温吹除至常温,且设备的含氧量≤19.5%时方可施焊。
4.14.5 进入氧气、氮气、或氩气密集区域前,应进行充分的通风吹除。
4.14.6 不能让低温液体与皮肤接触,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4.14.7 当长期贮存液氧时,在贮存期间(无论何种贮存方式)应定期对液氧的碳氢化合物含量进行分析检查,以免引起意外事故,主要检查其乙炔浓度不得超过0.5×10-6,否则应将槽内液体排尽或者补充液氧,使贮槽中乙炔含量小于0.5×10-6。
4.14.8 贮槽操作中的的其它安全要求,请按JB6898《低温液体贮运设备使用安全规则》及有关规定执行。
4.14.9 贮槽在不要求增压的所有时间均应关严增压阀,免于增压阀内漏增大蒸发损失。
4.14.10 要调换贮槽贮存的介质时,必须先用干燥、无油的空气或氮气将原残留液气吹除干净,再用新贮新产品气体进行置换吹除。
4.14.11 此贮槽采用两组安全装置,每组由一个安全阀、一个防爆装置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三通阀V5处于两组都通的位置。
只有在检查一组安全阀或更换膜片时,V5阀才调至只与另一组安全装置相通。
4.14.12 贮槽的真空度半年左右检查一次。
贮槽的真空度一旦被破坏,就无法贮存低温液体。
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护贮槽的真空度。
贮槽的外筒防爆装置和抽空阀是直接通真空夹层的,在夹层真空度没有破坏时,或不需要补充珠光砂重抽真空是示得拆弄该装置。
抽空阀在设备出厂时作铅封,说明不准任意搬动,否则将破坏其贮槽真空度。
4.14.13 低温液体贮槽的外壳属于外压容器,外壳承受着大气压力,严禁敲打和碰撞,免于外壳受到损伤。
4.14.14 珠光砂绝热液氧储罐,应向绝热层充入无油干燥氮气,并保持正压。
4.14.15 严禁液氧储罐的使用压力超过设计的工作压力。
4.14.16 液氧储罐,不准满罐储液,最大充装量,为几何容积的95%。
4.14.17 应经常检查储罐及输液管的残液排放装置是否完好。
4.15 流程图及液位曲线对照表5记录6相关文件6.1 《制氧分厂岗位操作工日常点检手册》6.2 《制氧分厂作业区交接班管理办法》7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