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4学时)

第六讲: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4学时)

第六讲正确处理交往、友谊与爱情(4学时)1.人际交往的作用与发展1.1 人际交往与人生1.1.1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涵义现实生活中对具体的人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存在着共同的特性。

首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权利义务、道德规范等,它们都是在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时形成的,这是人际间的宏观关系;其次,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这是人际间的微观关系。

这两种关系同时存在,是人际关系的层次结构。

这正如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概括:“社会——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①。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才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画卷。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进行广泛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关系(政治、法律、道德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由认识、情感、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人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人与人之间必须进行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即人际交往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人际交往主要通过直接的交往形式(运用口语、体语等传递信息)和间接的交往形式(借助书面语言、传播工具等传递信息)表现出来。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含义不同,并且人际关系是从静态角度看的一种状态,人际交往是从动态角度看的一个过程;两者联系紧密:一方面互相依赖,人际交往是一切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任何人际关系都是以往人际交往的产物。

而人际关系又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依据。

另一方面又互相影响,人际关系发展和变化是人际交往的结果,交往的状况与人际关系发展程度成正比。

人际关系的程度又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交往的内容和性质。

1.1.2 人际交往的功能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正是渴望和建立友谊、爱情的关键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其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

大学生应该而且一定能在群体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创造出和谐的环境,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既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又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一旦离群索居,已获得的心理机能将发生衰退。

如被剥夺交往的儿童将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淡漠和敌意;成人则恐惧感增加,忧郁情绪增长,长期下去会导致言语功能退化和人格障碍。

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快乐和悲伤都同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分不开。

所以人生不能没有交往,人离开了社会这一群体,缺乏社会交往的环境,就不能成为社会的人,无法拥有正常人的心理。

来看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现的狼孩:8岁的卡玛拉和4岁的阿玛拉(后者体弱;不久死亡)。

由于她们自幼在狼窝里长大,脱离人类社会,所以不会说话,只会如狼嚎叫,昼伏夜行,四肢爬行,吞食生肉。

在印度人辛格的耐心抚育下,卡玛拉2年才学会站立,4年学会6个单词,6年才会走路。

在她17岁临死时,只具有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人际交往使大学生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

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第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特定的社会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有效成员资格的过程。

它关系到个体能否健康地发展,社会能否不断地前进的问题。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过程与人际交往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就是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与家人、老师、同学、学校管理人员等的交往,有助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根据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等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态度和评价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二,自我认识功能。

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其萌发和发展的规律。

当一个儿童会说“我”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便萌生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展,自我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到青年中后期才渐渐趋于稳定。

要想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评价自我绝非易事,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四条途径认识自己:自我开放;以别人的态度反馈为镜子;与别人比较;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

第三,信息沟通功能。

现代社会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而人际交往,却能以迅速广泛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交往是一种思想交换过程,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有可能获得几十种、几百种思想。

现代社会知识量激增,“信息爆炸”,不进行交往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能尽快获得信息。

所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交往的人。

第四,心理保健功能。

人际交往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很多医院推广“母婴同室”制度,让新生儿一生下来就能得到母亲的亲手照顾和母乳喂养,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母亲的依恋。

出生三周的新生儿便会对能引起愉悦的人或事发出微笑。

人需要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友情、爱情和亲情。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人际交往,与他人结为集体,才能有力地战胜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在生活中交往还会促进人们的亲密关系。

特别是大学新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在新鲜感之外还有一种孤独感,通过人际交往,诉说喜怒哀乐,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否则,便处于孤独、寂寞、忧愁状态。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是一个和谐、信任、友爱、团结、理解、互相关心的客观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能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使人在碰到挫折、困难时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通过交流达到互相理解;能使人处在一种舒畅、快慰、奔放的精神状态中,容易形成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人们的精神情操、心理环境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所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化,能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1.2 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1.2.1 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作为社会人,我们都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相互之间认识一致,情感相融,行为配合,就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原始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属于较单一的肤浅的血缘关系;奴隶社会是人身依附的人际关系;封建社会是以等级为特征的宗法人际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等价交换的金钱人际关系;而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

比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和民族面貌,关系到社会群体心理和凝聚力,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心理健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人们更加需要生活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中。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要交朋友,个个都想求知音。

大学生们对人际间的精神交往尤其渴求,来自朋友、同伴的赞扬与支持会激励我们树立成功的信心,而诬蔑、嫉妒与讽刺会挫伤人的信心。

新型的进步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社会关系。

先进的社会关系要求产生新型的政治、经济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1.2.2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般来说包含四阶段:一是情感指向阶段。

交往双方开始注意,在相当肤浅和狭窄的范围内相互搜集信息,并努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接着根据自己对对方印象的好坏,有否交往兴趣决定是否结交。

这个阶段对人际交往的深入十分关键。

二是情感探索阶段。

人们彼此相处很平静、友好,一旦彼此能被对方某些品质所吸引,交往有所深入,就会过渡到第三阶段——情感交流阶段。

这时人们彼此有意向对方暴露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探询对方的私人情况。

互为熟悉、理解、同情和关心对方。

这一阶段在交往中非常重要。

随着双方接触频率的增加,彼此加深了解,心理距离缩短,逐渐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和融合。

一旦分离,会产生一种焦虑和牵挂。

这就标志着进入第四阶段——情感稳定阶段了。

双方主动热情地帮助对方,大胆地敞开自己,达到充分了解,实现心心相通。

当然这个阶段还有深浅之分,包括合作水平,亲密水平,融合水平三个由浅入深的水平。

这四个阶段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状况也不一样。

有的人相互达到融合阶段,有的人相互达到合作水平,而有的人始终停留在第二阶段。

孟子曰:“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所以人的交往,知心最可贵,同时知音也最难求。

1.2.3 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条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两个原则: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信用、相容、平等尊重、互利互惠等,为建立一个高度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而奋斗;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力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造一个和睦向上的群体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强烈合理的人际需要。

人际需要是支配一个人交往行动的动力。

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需求并以行为来加以满足,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是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

如品行端正,待人真诚,心胸豁达,善于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

在交往中,一个人只有品行端正,别人才会亲近你,信任你;只有待人真诚,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友谊和合作;只有心胸豁达,才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与众多的人处好关系,别人才会善待你;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达到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和增进友谊。

善于理解他人,则是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增加同情心和体恤情感,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感情连结。

而关心他人,则是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必然升华,反映了一个人的责任感、理智感和道德感,才会得到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三是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可以采用建立良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选择最佳的交往时机等方法。

1.2.4 掌握科学的交往艺术首先是建立良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指的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

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在交往的过程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和组织具有强烈的定向作用。

而首因效应则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活动的影响或称为“先入为主”的效果。

在交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第一印象都会产生首因效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才会产生:一是信息提供的延续性,紧接着第一个信息向对方提供第二个、第三个信息,这些信息会强化第一个信息从而产生首因效应;二是信息的相似性,后续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如果比较近似,也能产生首因效应。

建立良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对首因效应的适当利用,以便更好地与对方深入地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