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这篇关于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一、词语理解1 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开窍门路]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物价腾贵(普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卖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
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种了十多株丝瓜。
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又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1)第一段的“腾贵”是什么意思?(2)第二段的“自力更生”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文中“腾贵”后面就用一句话进行解释,通过括号里的话可以确定“腾贵”就是物价飞涨。
第(2)题“自力更生”的下一句对此作了解释,答案应为:自己动手种丝瓜,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2. 从代词的上句开窍[开窍门路]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例:依次指出下面语段中加点词指代的内容这些光都不是为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①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了它②的发育。
一位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来活着。
”我自然也是如此③。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这灯光的指引,它④有一天会永存海底。
(1)“它们”指的是(2)“它”指的是(3)“如此”指的是(4)“它”指的是(解题思路:这些题目都可以从词语的上一句找到答案,通过对应关系,可以知道:①“它们”指的是这些光;②“它”指的是我的心灵;③“如此”指的是不光靠吃米活着;④“它”指的是我的心。
)3 从释句处开窍[开窍门路]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
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开窍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夜黑得很深沉,天顶上只有一小块灰白和偶然的一颗星星。
黑暗里有一种呼吸,因为这些控制了白天,占有了黑夜的巨灵是活的,有存在、有感觉,在它们深处的知觉里或许能彼此交感!我和这类东西(奇怪,我总无法把它们叫作树)来往了大半辈子。
我从小就赤裸裸地接触它们,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
但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到这儿来却感到不安。
他们怕危险,怕被关闭,封锁起来,怕抵抗不了那过分强大的力。
他们害怕,不但因为水杉的巨大,而且因为它们的奇特。
怎能不害怕?这些树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孑遗,那是在遥远的地质年代里,那时水杉曾蓬勃繁衍在四个大陆之上。
人们发现过白垩纪初期的这种古代植物的化石,它们在第三纪始新世和第三世中新世曾覆盖了整个英格兰、欧洲和美洲。
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形象,在踏进森林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臭乳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我们死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亲友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1)加点词“巨灵”在文中的含意是:A、一种巨大的特殊的精神。
B、某种作者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理解的东西。
C、富有强力而又古老的水杉林。
D、人类蒙昧时期臆造的神秘的幽灵。
(2)联系上下文的语言,在文中找出一句能说明划横线句子“奇特”一词所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第(1)题“巨灵”一词的释句在下文,“我很懂得它们——它们的强力和古老。
”这句话揭示了“巨灵”的内涵。
正确的答案应是C。
第(2)题原文划线句子之后就开始对划线句子进行解释,先解释“害怕”,然后解释“奇特”,正确答案应为:这是个令人目眩神骇的纪念品,纪念着地球洪荒时代的形象。
)二、句子理解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开窍门路]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嘻嘻!”他说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极了,觉得这是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辩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床上。
(1)“愧不如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2)“我逃走了”是因为:A、与狗无法讲道理,正如“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请”。
B、我无力驳诘狗的论点和论据。
C、怕狗讲不过道理而咬自身。
D、我从梦境中醒来了。
(解题思路:(1)(2)两题所问的句子在文中都起关键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理解它们必须看全文在“愧不如人”的下文,也就是文章第6自然段对此有些解释,因而第(1)题答案应为:人在许多方在比狗势利,狗为不如人的势利而感到惭愧。
第(2)题也可以从上一段(即原文第6自然段)中找到答案,正确的说法应为B项。
)5 从相邻句开窍[开窍门路]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
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开窍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邑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定“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之“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
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1、对“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一句的正确理解是:A 我国书法倾诉着书法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B 我国书法展现着书法家的审美情感。
C 我国书法披露着书法家的生活态度。
D 我国书法表达了书法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意义是:A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 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 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绪,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解题思路:(1)这题必须看原文的下一句,下一句说:“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是打比方作解释,所以不可能是书法家喜怒哀乐,也不可能是书法家的生活态度或对世界观的认识,答案应为B。
(2)这题的理解要看上文,上文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
由此可见,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而非心绪,而“合度”则是合乎构字的法则,而非把握分寸,因此答案应为A。
)三、根据具体内容7、从核心词句开窍[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
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开窍示例]199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18题。
(1)记得祥林嫂曾执着地问过人,人,到底是有没有“魂”的?当时的祥林嫂,已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此麻木的人儿,竟也询问起“魂”来,可见,这东西实在是重要得很!(2)人,其实是有魂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魂,那么,使只剩了一具空亮,活起来是很没劲、很无聊的。
而“魂”这东西,又看不见,模不着,所以有时失了魂,却还浑然不觉。
(3) 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大元帅的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人夏明翰的魂;还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则是雷锋的魂……正是这些魂凝聚成了我们民族的魂,才使我们的民族涉过滚滚的历史长河,走向文明,走向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