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__②教以书字________③或因而抄录________④抄录未毕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 欧阳修聪明过人B. 欧阳修刻苦攻读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 太夫人教子有方【答案】(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用,拿;写;有时;完毕(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4)B【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写。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
“寝”:睡觉。
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
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⑵用,拿;写;有时;完毕;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昼”:白天。
“寝”:睡觉。
⑷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已”是“停止”;“阅”是古今异义词,“经历”的意思。
(2)①句中的“是、柿、岂、携、去”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但、者、臆断、欤”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D项,文章中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据此,答案为D。
故答案为:(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实词的含义,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
比如,②小题,阅,属于一词多义,义项有:看;检阅;经历,句子中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回忆注释和译文,可以提取句子的意思,翻译时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省略成分也要翻译出来。
比如,本题①,是非,古今异义,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指对错,句子中要分开理解,是,代词,这;非,不是。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ABC三项都是写作技巧考查,D项分析人物形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再具体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C. 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D. 但微颔之——颔:指人的下巴(2)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 何陋之有?D. 康肃笑而遣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大道理用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B. 文章虽短小,但还是有记叙,详写了康肃射箭,略写了卖油翁酌油。
C. 文章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D. 文章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
如: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4)从《卖油翁》中知道了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D(2)D(3)B(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错误,颔:点头。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代词。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的。
B:的。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